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雄伟壮丽”“干得很好”“很委屈”“眨眼睛”,分别为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补充短语。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是张中行。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B.“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指平民、老百姓;“待到重阳日”中的“重阳日”是指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C.《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D.《黄河颂》《驿路梨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分别是光未然、彭荆风、普希金。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不亦颠乎
B. 曳铁钯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D. 卿今当涂掌事。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念念有词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精打细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一次主题班会,使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B.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C.在精准扶贫问题上,党支部积极采纳和听取了广大党员的意见。
D.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乃是评判一个优秀员工的首要条件。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气若游丝了。
B.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C.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
D. 我发疯似的跑上楼,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他不在,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7、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傍晚时分,天空突然变得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C.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D. 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8、阅读《卖油翁》和《揠苗助长》,按要求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⑤而往视之,苗则槁⑥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⑦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⑧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病矣:累极了。⑤趋:跑。⑥槁:枯死。⑦耘:锄草。⑧非徒:不但,不只。徒,只。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微颔之 颔:________________
(2)苗则槁矣 则: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选择断句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B.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4】请结合这两篇短文中主人公成败的原因,简要分析两则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9、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飞来峰》中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登幽州台歌》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子夜话
①父亲从窑场回来,已经掌灯了。微弱的灯火一闪一闪的,照着儿子满是忧愁的脸。
②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虽说今天是星期天,但学校离家很远,十五里路。儿子住校,每星期回来一次。往常,儿子下午就走了,不耽误上晚自习,况且第二天还有正课呢。
③父亲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窑场干活;搞得他每天都灰头土脸的。父亲边拍边问:“怎么没去学校?”
④儿子看了一眼疲惫的父亲回答:“放假。”
⑤儿子年纪还小,说谎说得不地道,父亲从儿子躲闪的目光中一眼就看穿了。
⑥母亲从院子里进来,肩上扣着一袋子晒干的小麦。母亲的脸色不好看,母亲说:“孩子不想上了。”看来,儿子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
⑦父亲的脸一沉,如外面已经沉下来的黑暗。但父亲没有发作,只催母亲快点做饭。要是在窑场,父亲早就暴跳如雷了。父亲性子孬,村里村外出了名的。
⑧饭后,父亲准备了一盏马灯,加足油,不容商量地说:“回吧,我送。”
⑨父亲在前,儿子在后。父亲手里的马灯,一晃一晃的。周遭是一片片茂密的庄稼地,庄稼地里传来高一阵低一阵的虫鸣。这些音乐家,正在演奏一场大合唱呢。
⑩父子俩没有说话。两个大的心里,都闷着一尚未舒畅的气儿。露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下了,打湿了他们的布鞋和裤脚。灯光暗了下来,油烟已把灯罩熏得越来越黑。
⑪父亲的脚步慢了下来,沉重的砖块已经压了他整整一天儿子的呼吸声渐渐粗重,一方面由于害怕,另一方面由于父亲摇晃的身体。
⑫“歇歇吧。”沉默的父亲终于开口了。
⑬父子俩在一处空地上坐了下来。土地湿湿的,凉凉的,很解乏。父亲突然问:“你知道吴多三吗?”
⑭儿子点点头。吴多三是父亲的小学同学,现在北京搞农业科学研究,是全乡乃至全县人的骄傲。在家乡一带,一提到“吴多三”这个名字,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⑮父亲接着说他和吴多三上小学的事。这些事,儿子听过,都是夸吴多三有志气的。儿子低下头,静静地听。在空旷的田野上,父亲俨然是一名传教士,把吴多三这个凡人神化了。
⑯父亲站起身,伸一伸懒腰说:“走吧,还有七八里地呢。”父亲边走,边接过刚才的活茬儿说:“吴多三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出息才怪呢。”
⑰儿子知道父亲的用意。父亲的这道题出得并不难,甚至有漏洞。父亲一说起吴多三,儿子就知道父亲的答案了。父亲把“出息”两字咬得很重。
⑱灯光彻底暗了下来,连脚下的野草都看不清了。一点光明,在黑暗的挤对下,苟延残喘。只有“吴多三”这个名字,才能在黑暗中游走。仿佛吴多三就是光明,就是黑暗挤对不了的光明。
⑲沉默了一阵的父亲突然长叹一声:“吴多三是前年春节回来的。三年没见了。”父亲是说给自己听的,但儿子也听得真真切切。
⑳学校出现在眼前。父亲说:“去吧。”然后消失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知道,父亲必须回去,天明必须赶到窑场去。那儿还有一大堆的活儿,父亲必须亲自安排好。父亲是村里在窑场干活的一帮穷人的头儿。
㉑父亲回去的第二天断了腿。一担沉重的砖头,把疲惫不堪的他撂倒了。父亲从此落下个“瘸子”的外号,再平整的路,也被他走得坎坎坷坷。
㉒后来,儿子成了新吴多三。儿子考上大学,去了北京,从医。
㉓尽管儿子想尽千方百计,最终也没能治好父亲的腿。
㉔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因为我就是那个曾经准备退学的孩子。
【1】第②段中“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一句中的“一愣”能不能换成其它词语?为什么?
【2】第⑭段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文中的父亲性子不好,脾气暴躁,针对儿子他为什么选择了文中的处理方式?谈一谈你的看法。
11、阅读《快乐单车》,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单车
紫陌
①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段时间了。骑自行车出行,环保健身不用说,我还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四季的温暖寒凉,体验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细致入微的变化与静美,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它们给我的惊喜。
②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还是偷着学会的。那时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买辆新自行车可是件大事,车子也是家里添置的大件。父亲在乡中学教书,每天两个来回上下班,都是步行,地里还有一大摊活儿等着父亲下了班去干呢。为了节约时间,父母权衡再三,决定买辆自行车。父亲托在县里棉麻公司上班的舅爷给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用去家里的全部积蓄,推回了一辆“燕山”牌大“二八”自行车。
③这辆大“二八”自行车结实,载重量大,农忙时,一星半点的,可以往家驮粮食。哥哥、姐姐先后在父亲教书的学校上初中,上学下学,风风雨雨,父亲用这辆自行车将儿女们驮着送入了高中、师范。哥哥、姐姐初中毕业,我又上了初中,父亲自行车的后座又坐上了我。
④后来,小舅舅把他的一辆自行车给了我,虽然不是新的,但总算可以自己骑行上下学,不用再搭爸爸的车子。每个清晨,每个黄昏,骑行在乡间的土路上。春天,两侧高高的白杨吐绿长叶,巴掌大的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铺向天边,新鲜泥土的气息伴着庄稼的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夏天,浓荫蔽日,蝉儿藏在树叶下不知疲倦地高叫着,忽尔一阵雨过,骑车可就难行了,车轱辘和瓦圈当中塞满泥,车轮转动不得,还得从路边捡根棍,一边走一边捅泥,寸步难行,一身泥水。秋天,树叶凋零,落叶铺满土路,骑车从落叶上碾过,“沙沙”作响。冬天,一场大雪过后,骑车上学就显得艰难,天冷地滑,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摔倒路边。
⑤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这辆二手自行车陪我度过了初中生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天上学放学后座上都会载着一个同学,有时甚至是两个——前边大梁上也坐一个。有一次三个人一辆车,又说又笑,又打又闹,一不小心冲进了路边的排水沟,一人一身土一身泥,却仍然“哈哈”大笑。我们在风中,在雨中,在阳光里,在白杨下,一路高歌,一路欢笑,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六里地距离成了最快乐的旅程。
⑥我上高中时,哥哥姐姐都已工作了,高中学校在县城,离家三十多里地。哥哥姐姐共同出资,给我买了辆“梅花”牌“二六”大链盒自行车,小巧精致,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自行车。从此,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⑦每当骑车而行,风儿掠过耳畔,似又回到青春飞扬的少年时光,回到泥土飘香的乡间土路,回到那回不去的从前……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自行车为线索,回忆了有关自行车的几件往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B. 第②段中,父母权衡再三才决定买辆自行车,表明了“我”家境的贫穷,父母的吝啬。
C. 第④段生动地展现了乡间土路上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表现了“我”骑车上下学的兴奋与烦恼。
D. 第⑤段在叙述基础上抒情,骑车上学的路上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但更是充满了少年的快乐。
【2】请简要概括与自行车有关的三件事。
【3】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12、请以“阳光里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 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② 要写出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