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人们拔草,孩子们也必须跟着拔,在拔草中逐渐就分清了苗和草的区别。
B.阅读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使我体会到了生命长河永无止境。
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
B.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C.文明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生活习惯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D.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让许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进入了教室,课间同学们的打闹和嬉笑都戛然而止了。
B.进入四月,盐城荷兰花海的郁金香进入了盛放期,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C.在欢呼声中,小明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荣誉。
D.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城管部门处心积虑,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小儿七星茶颗粒的主要成分是薏苡仁、稻芽、山楂等七味药配置而成的。
C.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中国和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
D.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尽量避免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非常喜爱的主人公。
B.他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C.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贯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6、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 (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 (补语)
7、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西蜀 幕色 麂子 荆棘
B. 恩惠 感慨 恍惚 垦切
C. 陡峭 譬如 鸿濡 淤泥
D. 简陋 案牍 监督 拖沓
8、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_________)
⑵山门圮于河(_______)
⑶阅十余岁(________)
⑷但知其一(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理解型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用时间的悠长,空间的浩渺来写诗人孤独、愁闷情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3)《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漫步海底平原
①我们在很细、很平、没有皱纹、像海滩上只留有潮水痕迹的沙上行走。这种炫人眼目的地毯,像真正的反射镜,把太阳光强烈地反射出去。由此而生出那种强大的光线辐射,透入所有的水层中。(A)如果我肯定地说,在水中深三十英尺的地方,我可以像在阳光下一样看得清楚,那人们能相信我吗?
②我们踩着明亮的沙层走动,足足有一刻钟;它是贝壳变成的粉末构成的。像长长的暗礁一样出现的诺第留斯号船身,已经渐渐隐没不见了;但它的探照灯,射出十分清楚的亮光,在水中黑暗的地方,可以指示我们回到船上去。人们只在陆地上看见过这种一道道的十分辉煌的白光,对于电光在海底下的作用,实在不容易了解。在陆地上,空气中充满尘土,使一道道光线像明亮的云雾一样;但在海上,跟在海底下一样,电光是十分透亮的,一点也不模糊。
③我们不停地走动,广阔的细沙平原好像是漫无边际。我用手拨开水帘,走过后它又自动合上,我的脚迹在水的压力下也立即就消失了。
④走了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些东西,虽然形象仅仅在远方微微露出,但轮廊已清楚地在我眼前浮现。我看出这是海底岩石前沿好看的一列,石上满铺着最美丽的形形色色的植虫动物,我首先就被这种特有的景色怔住。
⑤这时是上午十点。太阳光在相当倾斜的角度下,投射在水波面上,光线由于曲折作用像通过三棱镜一样被分解,海底的花、石、植物、介壳、珊瑚类动物,一接触被分解的光线,在边缘上显现出太阳分光的七种不同颜色。(B)这种所有浓淡颜色的错综交结,真正是一架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缤纷的万花筒,总之,它就是十分讲究的水彩画家的一整套颜色!看来实在是神奇,实在是眼福!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曾觉之译)
【1】下面有关《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作者凡尔纳是法国人,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B.它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另两部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C.尼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一个反对殖民压迫的战士。
D.关于“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情节,是以美国发明的第一艘核潜艇为原型创作出来的。
【2】批注法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请你从选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写一条批注。
【3】选文中穿插了海水的密度、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等科学知识,有什么作用?
【4】如果让你把这部小说推荐给其他同学,你会怎么说?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佇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浅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步,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第一段中加点的“它”和“别的一切”分别指代什么?
【3】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们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4】对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开是美,落英也有不一样的美;幽静是美,喧闹也有不一样的美;平安是美,战斗也有不一样的美……让我们打开一双慧眼,在纷扰芜杂中发现不 一样的美!
请以“这里,有不一样的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依据材料整体立意,正确理解标题内涵,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