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战国
B.汉朝
C.北宋
D.明朝
2、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共同面临的新问题不包括
A. 民族、宗教问题 B. 恐怖主义、战争问题
C.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D. 网络安全
3、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正义的力量浴血奋战,终于在1943年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这一论断与下面哪一战役有关( )
A. 莫斯科保卫战 B. 珍珠港事件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诺曼底登陆战
4、1949年,在法国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上,石版画《和平鸽》被选为会标。这幅画的作者是( )
A.达·芬奇
B.张择端
C.毕加索
D.徐悲鸿
5、罗马与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三次布匿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A.消灭迦太基人 B.掠夺资源与奴隶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争夺海上霸权
6、“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法国大革命
C.文艺复兴
D.明治维新
7、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建设成就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有
①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②建成大庆油田
③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④三条铁路修到“世界屋脊”
⑤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⑦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⑤⑥
C. ①③⑤⑦
D. ①②③④⑦
8、引起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户数及比例
年代 | 1929 | 1930 | 1937 |
户数(百万户) | 1.0 | 6.0 | 18.5 |
占农户总数(%) | 3.9 | 23.6 | 93.0 |
A. 发展商品经济 B. 实行农业集体化
C. 《土地法令》的颁布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9、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培养了大批人才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10、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1、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曾出现过上万北京市民排队购买奥运会门票的盛况。那么,1949年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可能经历的是
A. 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 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 开国大典
12、请你为下列事件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①郑和下西洋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雅克萨之战
A. 祖国统一
B. 民族团结
C. 中外交往
D. 抵抗侵略
1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四个全面”是指(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14、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与另一个民族之间迄今所存在着的政治联系时,就要求他们一定要把那些迫使他们不得已而独立的原因宣布出来。这一主张应出自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法典》
15、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清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为此,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建立了 ( )
A. 欧洲经济共同体 B. 凡尔赛体系 C. 欧洲共同体 D. 欧洲联盟
16、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香港回归 D. 澳门回归
17、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18、罗斯福实施新政的主要意图是( )
A. 赢得总统竞选 B. 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 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D. 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
19、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都与其有关的选项是
A.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C.戊戌变法和同盟会的建立 D.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0、1955 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独立国家的一次盛会。下列对该会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会址在印度尼西亚
21、生态与人口问题
生态问题 (啲变化) | ____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被破坏;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 |
人口问题 | 世界 人口日 | 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____,以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
影响 |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人口过快增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
应对 | 生态与人口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
22、填空题。
(1)汉武帝派 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杰出贡献;状元实业家 提出 “实业救国”主张,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 》,宣传革命思想;拿破仑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发了《 》。
(3)1861年俄国通过 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近代历史的里人转折点: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3、万隆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________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4、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人们称他为“诗圣”,他是______。科举制强调以______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2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1939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________爆发。
26、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________了日本。美国在日本推行________和________化改革,颁布了“________”。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________日本。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________。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________经济大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________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27、受历史、__________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_________平等的权利。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_________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________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28、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①西周行分封制 ②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④清朝设军机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9、1935年________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________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我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30、互信合作是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
(1) 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 》,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 1991年,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 ,在各项活动中一直持积极态度。
(3) 1942年,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4) 1991年法德等12个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签署《 》,两年后欧盟成立。
31、14~16世纪的欧洲被称为“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指的是哪两个事件。
32、请写出被誉为是俄国革命镜子的作家及其代表作
33、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过程。回答:
(1)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的出现?
(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事件是什么?
(3)社会主义从理想变现实的事件是什么?此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4、日本对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的错误认识是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1)材料一中“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哪一条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军队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经过极其艰苦激烈的战斗,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两次重大战役?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什么精神?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
(3)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的性质,并指出其胜利的历史意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