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法典》中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 )
A.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和近亲结婚有关
B.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C.后代一定会得遗传病
D.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大
2、南海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丰富的资源。大大小小的岛礁星罗棋布,在这些岛礁的形成过程中,小小珊瑚虫功不可没。以下有关珊瑚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身体呈辐射对称
B.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C.珊瑚虫体表有刺细胞
D.珊瑚虫有口无肛门
3、下列有关植物生殖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嫁接,是人工营养繁殖
B.③中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是胚芽
C.①②是无性生殖,③是有性生殖
D.②是组织培养,植物繁殖的速度很快
4、青蛙能跳到自身长度的12倍,跳蚤可达200倍,而体形较大的袋鼠却只有5倍。为了生存,动物在运动中发展了不同的运动本领以提高自身的生命效力和生活质量。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意义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扩大了陆生动物的活动空间
B.有利于动物生殖和繁衍种族
C.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D.有利于动物物种的进化
5、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中某条食物链中几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毫克) | 0.045 | 0.024 | 0.003 | 0.145 | 0.009 |
A.食物链表示为丁→甲→乙→戊→丙
B.这些生物之间主要存在着共生关系
C.若甲数量大量减少,丁数量会大量增加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6、克隆技术不能( )
A.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B.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C.用于保存物种
D.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
7、人体各处骨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如图是长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骨密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很强
B.②是骨松质,结构疏松,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
C.③中的成年人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D.长骨有肱骨、尺骨、指骨
8、躯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其中起杠杆和支点作用的分别是( )
A.骨和关节
B.骨和骨骼肌
C.骨骼肌和关节
D.骨骼肌和骨
9、黄鼠狼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臭气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这种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
B.先天性行为、领域行为
C.学习行为、防御行为
D.学习行为、领域行为
10、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对新冠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B.能独立生活
C.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D.属于动物病毒
11、手足口病是某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下列关于肠道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
B.能够独立生活
C.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D.属于细菌病毒
12、某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相关基因用D、d表示) 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 母本 | 父本 | 子代 |
1 | 高茎 | 矮茎 | 全为高茎 |
2 | 高茎 | 矮茎 | 120株高茎,115株矮茎 |
3 | 高茎 | 高茎 | 190株高茎,63株矮茎 |
A.1 组母本的基因组成为 DD,子代基因组成一定为 Dd
B.2组子代高茎植株的基因都相同
C.由 3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母本和父本的基因组成均是 Dd
D.性状表现一致的植株,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13、河狸发现有狐狸靠近时,用尾巴拍击水面发出噼啪响声,其他河狸听到击水声便纷纷回到水中躲藏起来。河狸这种信息交流依靠的是( )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颜色
14、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的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15、下列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
B.在低倍光学显微镜下能看清楚细菌的形态
C.真菌是原核生物
D.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酸奶
16、下列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茶叶放入密封的陶瓷罐中——降低茶叶的呼吸作用
B.将水果制成罐头——提高水果中营养物质含量
C.将猪肉放入冰箱冷冻室——低温抑制微生物繁殖
D.将香菇、木耳等烘干——除去微生物所需的有机物
17、退役后的警犬经特殊训练可成为导盲犬。下列关于导盲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其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
B.它的关节既有灵活性,也有牢固性
C.犬敏锐的感觉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D.犬的引路行为不需要大脑的参与
18、关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相同,基因组成必定相同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C.生物的基因相同,性状必定相同
D.性状和基因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遗传
19、花都区帮助黔西县种植珍贵的“素中之荤”羊肚菌(一种大型真菌),实现了贫困摘帽。下列关于羊肚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羊肚菌的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
B.羊肚菌属于多细胞真菌
C.羊肚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D.羊肚菌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20、《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意思是同姓男女不能通婚,否则子孙后代不会繁盛。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近亲结婚的主要危害是( )
A.后代身材矮
B.后代成活率低
C.会造成后代不育
D.会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21、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_____、_____和_____等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
22、绿色植物生活过程中需要最多的是含____、____、____的无机盐。
23、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_____.
24、由于________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
25、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有一对夫妇,准备再生育一个孩子,这对夫妇男为双眼皮,女为单眼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____________它一个新生命的起点,一般情况下,①形成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产生的正常精子中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遗传学上把单眼皮和双眼皮称为一对______________,假如一个性状总是由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传给孙子,那么,决定这个形状的基因最可能的位置是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4)已知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G)决定的.若乙图是控制女孩眼皮性状的一对基因,则父亲、母亲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5)这对夫妇生育第二胎为双眼皮男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
(6)若母亲实施了双眼皮美容手术,这种性状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7)人类基因组计划检测了______________(填数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顺序。
26、微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从营养方式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其中_________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7、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_的,并且通常是_______的,由此可知,在体细胞中____和______也是成对存在的。
28、嫁接的关键是砧木与接穗的_________紧密结合,这样才容易成活。
29、攻击行为:________中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
30、培养细菌的一般方法是: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________ 并冷却;③将少量________ 转移到培养基上(这一过程叫做________);④将制作好的培养皿进行恒温培养.培养成功后,我们在培养皿中肉眼看到的并不是细菌的单个个体,而是细菌繁殖后形成的________ .
31、将下列动物类群和主要特征相对应
①腔肠动物 A.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②扁形动物 B.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③软体动物 C.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④线形动物 D.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3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_____)
33、下面是家兔和狼的牙齿结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
(1)哺乳动物消化系统发达,例如牙齿有分化,既提高了摄食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其中标号①是__________齿,适于__________。
(2)图__________是家兔的牙齿,理由是兔的牙齿结构中没有__________,这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3)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这大大提高了后代成活率。
34、某家庭中哥哥患了甲型病毒性肝炎,并且传给了弟弟,请
(1)此病能够传播,是因为同时具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三个基本环节。导致弟弟患病的传染源是_______________。
(2)饮水和食物是该病的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看,对哥哥采取隔离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勤洗手、对他们的饮食用具进行消毒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禁止其亲人随便去医院探望并且建议他们注射疫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
(4)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力的措施中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_____,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获得免疫力预防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免疫。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