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2、下列句子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擅以花言志: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表达的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C.《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D.《河中石兽》给我们一个启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矣。
3、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uè) 秀颀(qí) 蠕动(rú)风雪载途(zài)
B.翘首(qiáo) 粗犷(guǎng) 顷刻(qǐng) 挑拨离间(jiàn)
C.提防(dī) 狩猎(shòu) 诀别(jué) 信手拈来(zhān)
D.遒劲(qiú) 帷幕(wéi) 夜霄(xiāo)迥乎不同(jiǒng)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黄香温席”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以不情的纶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B.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而且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C. 《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一方面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着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着剥削者的意识,她想控制样子,成为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D.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右溪记
元结①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②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到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唐代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②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③俾(bǐ):使。
小石谭记(节选)
柳宗元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道州城西百余步 斗折蛇行
B.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乃记之而去
C. 以裨形胜 以其境过清
D.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 朔气传金柝,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②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3】《右溪记》《小石潭记》两文所写景物大同小异,流露情感有无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 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7、(材料一)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其唱腔华丽婉转,其念白儒雅典致,其表演细腻、舞蹈飘逸,歌唱与身段的结合再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使昆曲在戏曲表演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都受过昆曲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
(材料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选自《牡丹亭》)
一曲中的每一句,都是阴阳结合,暗含着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低沉缓慢地起头,直表这花园之美;而“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唱时在“断”字、“颓”字上吐字行腔,“断”井,“颓”垣,井栏都断了,墙都倒了,不美了。下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良辰美景”,“奈何天”——时间多么令人无可奈何,如宋词“无何奈何花落去”的意境。这里在“何”字上行腔,天指时间。上半句是好事,下半句立刻又转折了。同样“赏心乐事谁家院”,“赏心乐事”,“谁家院”——在谁家的院子里发生呢?这两句话化自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如此鲜明的转折和A (填修辞手法),表达了杜丽娘面对春色美景时内心的B (四个字)。
(材料三)
某中学对在校学生有关“昆曲”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对昆曲兴趣及占比例 | 无兴趣的原因及占比例 | 了解渠道及占比例 | 关注点及占比例 | ||||
深厚 | 1% | 娱乐综艺节目更有意思 | 78% | 学校课堂 | 56% | 服饰唱腔 | 6 |
一般 | 10% | 缺少欣赏需要的专业性知识 | 85% | 剧院演出 | 5% | 名角表演 | 3% |
无兴趣 | 89% | 缺少时间 | 56% | 其他 | 39% | 剧本内容 | 15% |
(材料四)
“对我来说,《牡丹亭》跟我不只是半生缘,而是一生缘份。”从少年时在民国余晖的上海第一次听到梅兰芳的杜丽娘,到青年时遥望故土写下小说《游园惊梦》,再到年近古稀殚精竭虑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流传300年的梨园雅部已化为白先勇的血脉,斩割不断。
四季轮回,又是一年春来到,5月6日,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南岸烟雨路施光南大剧院上演。春色令人如此沉醉,它是否能唤醒国民对昆曲的迷醉?
【1】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昆曲表演抒情性强的原因。
【2】结合前后语境,在材料二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或短语。
A.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
【3】研读材料三,探究学生在昆曲的传承上存在怎样的问题?
【4】主办方将为青春版《牡丹亭》在施光南大剧院的上演设计宣传文案——《烟雨牡丹,非看不可》,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内容,为主办方提供几条“非看不可”的理由。
【5】下列说法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
A. “清曲”、“昆腔”、“昆剧”同指昆曲。
B.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中“这”指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C.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都是美好景物的描绘,十六个字,一个字一首歌,一个字一幅画。
D. 学校教学对昆曲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8、按要求默写出古诗文中的名句。
(1)《<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两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 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 , 。” 这两句就是佐证。
(4)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
(5)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与魏晋名士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也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大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人的视线之外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然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污浊官场中的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就要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于通俗,而在于热闹的轰动效应,而陶渊明恰恰不谋求轰动。民众还在乎动听的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多少放浪形骸、惊世骇俗的举动。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世俗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主流文人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尽管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到了陶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但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人们细细一读,发觉果真很好。于是,陶渊明也终于成了万众追捧的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很多时候,大家总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在滚滚红尘中顶礼膜拜,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⑦有了卓尔不凡的高远心怀,陶渊明才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远离世俗的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没有被自己保持住,却独独被陶渊明给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笃定执着,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遇、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也是截然不同于自视甚高的魏晋名士的。
(文/余秋雨,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1】读第①段,请简要回答可以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两个理由。
【2】读第①段和第④段,说说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
(2)(他们)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3】依据文章内容,说说陶渊明与魏晋名士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分别简要列举出4条。
【4】第⑥段作者说:“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结合第⑤⑥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丈量幸福的尺寸
①4岁的时候,你会为得到一颗糖果而快乐;14岁的时候,你会为某次考试得了全班第一而兴奋;24岁的时候,你会为迎接新的挑战而狂喜……而在此之后,一个人生命力的分水岭已开始隐隐呈现,要体验到幸福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获得”或“占有”的 毒瘾更大了,不再是个轻易就会满足的孩子。
②我们用什么来丈量幸福的尺寸?该到哪里去寻找幸福的配方?
③人们总是习惯把希望寄托在攫取的行动上。更多的财富,更好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似乎只有这些才能见证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让自己感觉更安全,更强大。但占有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占有本身总在刺激和催生新的欲 望。因此只 会用外物来丈量幸福感的人常常陷身于一种矛盾之中,拥有越多,幸福反而越少。
④也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了错误的地方。蒲松龄一生没有走出科场失意的阴影,也许他自己都不曾料到,令他名垂后世的恰是功名之外的谈鬼说狐、嬉笑怒骂;班超终于放弃了笔砚间平稳而无趣的生活,才有了那令无数后世热血男儿神往的建功异域,封侯万里。(一)由于希望放错了位置,前者一生与幸福无缘;由于找准了方向,后者终于与幸福握手。
⑤幸福是无法计量的,也不存在一个现成的配方,没有一个公式或程序可以算出幸福的总值。物的叠加和累积有时候非但毫无意义,甚至会成为幸福的负数。你可以说一个开着宝马车的人比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更神气,但你不能说前者比后者更快乐。宝马车可以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机械动力,但驾车的人未必拥有生命的切实推进感。
⑥如果一定需要找到什么“幸福指数”,那么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爱,自由,创造。只有这几个本质性的关键词才能丈量幸福,能够诠释真正的快乐。它们也就意味着那 样的感觉:相逢的欣喜,飞翔的快慰,审美的沉醉。
⑦幸福的尺寸本是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的。这正像脚上的鞋,穿着合适也就可以了。(二)童年的尺寸是一颗糖果的甜蜜,少年的尺寸是一次收获的快乐。青年的尺寸是一份创造的惊喜。在此之后,你的脚丫已经不再长大,你 的鞋子尺码已经固定,所以,请学会丈量幸福,拥有一颗充满爱、充满自由、充满创造的心吧!因为,“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为超出了自己双脚所占的地面尺寸”。(选文有改动)
【1】作者主张用什么来丈量幸福的尺寸?
【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
(1)“毒瘾”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矛盾”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为超出了自己双脚所占的地面尺寸”这句话的含义?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上成文”闲说
陈鲁民
①在河南巩义市康百万庄园里旅游时,我看到一个门上题名“三上成文”的房间。导游介绍说,这曾是昔日康家主人的厕所,典故取自于欧阳修《归田录》的“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后人又因此作了一副厕所读书对联:“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已十年。莫道轮回输五谷;可储笔札赋三都。” 所指即为欧阳修和左思在厕所里的文字生涯。因而,酷爱读书的康家主人就把自己的厕所命名为“三上成文”。我进去转了转,果然是半书房半厕所,可谓别有情趣,令人遐想不已。
②欧阳修的“三上成文”,以今日之眼光来看,其实都是不大科学的。马上看书,就相当于今天的车上看书,摇摇晃晃,颠簸起伏,既不安全,肯定还会影响视力;枕上看书,也对眼睛不好,久之容易近视;在厕所里长期看书就更不可取了,现代人从健康的角度认为,这样容易引发痔疮等疾病,所以并不提倡此举。我们今天之所以还在提欧阳修的“三上成文”,其实就是提倡他那种抓紧一切时间随时随地读书学习的可贵精神。古人说,人生有涯学而无涯,读书学习既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更是工作事业之需要,读书可以使人聪慧睿智,使人通古博今,使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孔子古稀之年“读《易》,韦编三绝”;高尔基,“看见书,就像饿汉看到面包一样”;茅盾说过“君子有三可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
③人生苦短,学海无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长度都差不多,只要不是早夭、横死等意外灾难发生,不过长则三万天,短则两万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人能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成为学问大家,权威泰斗,有的人则胸无点墨,愚不可及,一事无成,蹉跎终生。世界上很少有人能以读书为生的,他都要有一份自己糊口谋生的饭碗,大块时间要去挣自己的口粮钱,那么,八小时以外,马上、枕上、厕上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就成了一个人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了。欧阳修于做官忙于正事之余,利用“三上”进行读书创作,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名列“唐宋八大家”;左思也是公务繁忙的官吏,抓紧“三上”时间,历时10年,写出著名的《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可以不夸张地断言,人与人的境界和成就的区别,仅从业余时间的如何利用就能看出高下优劣了。
④生活节奏加快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似乎每个人都显得很忙,读书学习也就很自然地在有些人那里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了。我看过一个在部分人中关于“一年读几本书”的调查,其中有5%受访者选择0本,19%的受访者选择1—3本,3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年读书的数量在3—6本,25.4%的受访者表示每年能读10本以上书籍。(《中华读书报》2009年6月3日)如果按黄庭坚的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於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名言来判断,那部分人是到了“面目可憎”的地步了,可惜自己还感觉良好。若是批评他不读书学习,他一定会以忙为理由,这也可能是事实,忙工作,忙家庭,忙应酬,可无论如何不会连“三上”的时间都没有吧?如果能利用“三上”的边角时间翻翻读读,也不至于一年不看一本书吧。
⑤“三上成文”成就了欧阳修,也成就了左思,其做法未必照搬,其精神大可继承。
(选自《解放军报》)
【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闲说‘三上成文’的”?请写出其过程。
【3】作者在第③段中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4】谈谈你对“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於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句话的理解。
12、大作文
新冠病毒的突然来临,让2020的春节黯然失色,于是我们度过了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长期宅家的寒假,在这个与以往不同的寒假里,或许你发现了很多不一样,不一样的爸爸,不一样的妈妈,不一样的同学……更有不一样的你。
请以“不一样的 ”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