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文的这篇作文和书上的范文一字不差,简直是惟妙惟肖。
B.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C. 走进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我不由得惊呆了。
D.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B.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C.受雾霾天气影响,远处的高楼大厦模糊不清,简直就是海市蜃楼。
D.刘亮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参加活动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3、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言作品中,有远大志向的形象很多。如范仲淹虽政治失意,但坚守着“先忧后乐”的理想;愚公面对高山,仍坚持移山直至感动天帝;陈涉虽为“佣耕”,但不坠青云之志。
B. 经典小说构思往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比如《安恩与奶牛》中安恩把奶牛带到集市上散心,又如《窗》的结尾处费尽心机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墙,都体现了这一点。
C. 悲秋是古诗文的传统情调。如《秋词》中刘禹锡被贬的抑郁,《渔家傲》中范仲淹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苦闷,《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羁旅漂泊的凄凉,都是因秋景而生悲情。
D. 童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萧红《呼兰河传》中对儿时后花园自由生活的眷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中对孩子们言行的理解与呵护,都让我们倍感童心之可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陶渊明一生傲骨嶙峋,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C.经过专家指导,这个困扰了我们许久的问题茅塞顿开,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D.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新冠疫情。
5、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
“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②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 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③在前, 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 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 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 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
【注释】:①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②蕃:我国古代对西域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
③鸾舆:天子所乘之车。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若 陛 下 惠 及 四 海 则 不 求 自 至 求 而 得 之 不 足 贵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 ________ (2)历诸国市.马 _________
(3)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________ (4)太宗遽令止.之 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4】选文赞美了汉文帝的“高行”,同时还提到了另外两个人的“高行”。请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能体现他们的“高行”之事。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7、综合探究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举出“孝敬父母”一例。
8、课内古诗文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2)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祖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颜色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为什么不能好好写字?
①当我们翻阅古籍或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为什么古人经常不好好写字,一篇文章中总有一些通假字,让我们读起来很不流畅。
②这些通假字会不会是古人写下错别字之后找的借口呢?
③通假字是指人们在书写时,由于某种原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甲字来表示乙字的意义的现象。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是快乐的意思。为什么在今天看来,本来有正确的字,古人却不写,偏要使用通假字呢?我们还得回到文字使用的最初时期寻找答案。
④在古文字时期,汉字数量甚少,用来写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就不得不用一个字代表几个词,出现了同形异词现象。例如“之”字,本义是“往”,动词。在甲骨文中这样写“之”:或上面画的是一只脚,下面一横是表示出发的地点。但在殷商时代,指示代词“这”就没法象形、指事,也不好会意,只有假借“之”了。《殷虚书契前编》中,“之日允雨”指的是这一天果真下雨了。
⑤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类新词的不断增加。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
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一时期,通假较为常见。例如“辟”的本义是以法治罪,在《左传》《论语》《战国策》等著作中,多通“避”“僻”等字。《左传》“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战国策·赵策》“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辟”通“僻”。
⑦到了秦汉时期,通假得到了抑制。秦统一六国,用小篆统一写法各异的六国文字,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正字法运动。在政府的有力干预下,字形的统一基本完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写词法的混乱。汉代开始注意字音字义的规范。从史书记载看,当时的《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篆篇》等著作,相当于是普及文字音义的教科书。
⑧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的千余年中,对于汉字正字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⑨时至今天,我们还在利用同音字不断发明网络热门词汇,杯具——悲剧、油菜花——有才华,这些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通假字”。
⑩把通假字当作错别字,只是非常片面的一种观点。通假字是古代语言系统的局限性造成的,也是语言文字发展成熟的必经之路。今天读来,从这些美丽的小错误中,依然能够领略到很多知识。
(作者:笑川。有删改)
【1】通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经历了哪些变化阶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小美在学习古文时认为通假字就是错别字,不想学习古文。同桌晓华在网上找到如下资料,请你结合本文和以下资料,以晓华的身份劝说小美正确认识通假字,重拾学习古文的信心。
我们理解的绝大部分通假字都不是错别字,通假字的产生至少有四个方面原因: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②记诵转录的时候抄错了;③尊重传统,古人有尚古的传统,为了尊重传统而“明知故错”;④中学教材在处理用字问题上,为了简化,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股脑全部处理成了通假字。
10、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蝙蝠身上有百余种病毒,为什么它自己没事?
蝙蝠是百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染病,其原因何在?一项新研究发现, 这或许与蝙蝠独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统有关。这一特性未来有可能为人类所用,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有研究显示,蝙蝠这种飞行哺乳动物很可能是多种病毒在自然界的最初宿主。其中就包括近年来在全球多地引发疫情的“非典”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但蝙蝠自身却从没有受到这些病毒影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专家领导的这项新研究发现,蝙蝠“携毒而不染毒”的关键可能在于,它们的免疫系统“全天候”运行。
该组织下属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实验室研究人员来歇尔.贝克说,当我们的身体遇到病菌或病毒入侵时,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保护反应。为弄清蝙蝠体内类似的免疫反应,研究小组重点研究了蝙蝠免疫系统中的干扰素。干扰素是细胞受到感染后首先产生的物质之一, 具有抵御病毒感染的作用。
结果发现,蝙蝠体内有三种干扰素,仅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尽管数量不多,但蝙蝠的干扰素“工作强度”更高。比如,即便没有感染任何病毒,蝙蝠的Ia干扰素也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24 小时“待机”。
贝克说,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长期开启免疫系统是危险的,比如可能使健康组织和细胞中毒,但蝙蝠的免疫系统“全天候”运行却没有带来此类问题。如果能将蝙蝠免疫系统的这一特性加以利用, 未来有可能帮助人类抵御病毒,防控传染病。
(选自中国科普网)
【1】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 “蝙蝠身上有百余种病毒,为什么它自己没事?”
【2】第一段中加点的词“或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其作用。
蝙蝠体内有三种干扰素,仅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尽管数量不多,但蝙蝠的干扰素“工作强度”更高。比如,即便没有感染任何病毒,蝙蝠的Ia干扰素也会-直处于活跃状态,24 小时“待机”。
【4】本文标题作用是什么?
【5】近几年来全球瘟疫肆虐,特别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危害,结合本文我们应该获得什么启示?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公元4世纪,一代名将陶侃驻防荆州时和锯木屑发生了一段交集。荆州为长江中游经济、文化、军事、交通重镇,造船业发达。陶侃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大家不解其意。正月初一,雪后初晴,众人集会。打扫过后,厅堂前台阶依旧泥泞,年老体弱者行动不便。陶侃叫人用锯木屑铺在路面,人来人往。
②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陶侃闲时置办平日大家看不上眼的锯木屑,急时将其恰到好处派上用场,造福于民,在众人面前上了一堂生动的惜物课。这则故事当时就很有影响,在记载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中也留下一席之地,其第一句就赞曰:“陶公性检厉。”锯木屑这样的细微之物,到了陶侃那里,化琐屑为神奇。可见,世间万物,各得其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③陶侃惜物,春风化雨之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用今天的话讲,他也运用了规章制度等硬约束。荆州所在的江汉平原为著名的稻作农业区。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从稻田摘取一把未熟的稻穗,拿在手中戏耍。陶侃大怒,惩戒了这位不知稼穑艰难的民众。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水换。陶侃防微杜渐,此举给当地民众带来极大的警示。
④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天地孕育万物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土地的生产力不可能无穷无尽。与之相对,人的欲望有可能没有止境。从古迄今,资源的有限和欲望的无限始终是人类社会一组结构性矛盾。地球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泽而渔,到最后必然是资源匮乏。
⑤细水长流年年有,大手大脚难长久。我们的先民非常注重惜物。天生万物,抚育万民,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人和自然息息相通,只有敬天惜物,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才能长久健康地在世间繁衍生息。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要以感恩的心情,小心翼翼加以使用。从物品制作到消费终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对于物的粗制滥造和草率消费,时时处处体现对物的珍视与爱护——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降低环境负荷;或珍惜物的使用,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使其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或灵活机动拓展物的用途功能,一物多用;或精益求精,善用各种资源,为经济生活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⑦今天,伴随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并不意味我们可以铺张浪费。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的国家而言,“惜物”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爱护环境,也可俭以养德,完善个人修养,有益于社会良性发展。合理消费,物尽其用,由此推而广之,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惜物,惜的是物,也是对自然、社会的一份感恩与尊重。唯有如此,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选自2017年6月7日《光明日报》)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第②③段文字,说说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陶侃惜物,春风化雨之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3】请为第⑤段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邹忌“暮寝而思之,从而悟出“治国”的道理。齐威王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真反思,始觉被蒙蔽,下令“三赏”,齐国终“战胜于朝廷”。
可见,反思能带来进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