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连江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汉语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牢记使命”“青山绿水”“红色经典”“青春不老”短语类型均不相同。

    B.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长短句”等。

    C.“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垂髫”指童年,“芙蕖”是菊花的别名。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hè)   (xiá)   (huí)   不齐(cī)

    B.(zhù) (bèng) (hé) 轻怕重(niān)

    C.(zǎn) (zhù)   (kuàng)   自惭形(huì)

    D.(qīn) (chì ) 育( 鞠躬尽(cuì)

  • 3、(题文)(18届山东济南高新区九年级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B. 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C. 良好的家风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D. 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心无旁骛,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B.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这是因为有着精神的支撑,有着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C.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但绕城而流的白沙河水面如镜,碧波荡漾,清风习习,两岸垂柳楚楚动人,令人陶醉。

    D.三峡群山万壑,江轮在危岩绝壁间穿行,眼看要撞在迎面横过来的陡壁上,却灵巧地一闪,辟出一片别有洞天的最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释)①傅毅:字武仲,东汉辞赋家。②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③班超:班固的弟弟,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④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自古而________

    ②武仲以能________

    能备善________

    ④家有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句:是以各所长

    A.计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激怒其众(司马迁《陈涉世家》)

    C.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乃入见,问:“何战?”(《曹刿论战》)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人 善 于 自 见

    3翻译下列句子。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张岱《湖心亭看雪》)

    4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线句所呈现的情景。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震撼人心,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7日讯(记者  张宇)10月27日上午7点30分,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从金沙遗址博物馆鸣枪起跑,2.8万名来自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跑友们一起站上赛道,穿越成都大街小巷,感受天府绿道之美。最终,肯尼亚选手PaulMuchemiMaina和中国选手李芷萱分别以2小时10分57秒和2小时36分16秒的成绩获得今年成马的男女冠军。

    记者从成都国际马拉松组委会获悉,与去年相比,今年赛道全面升级,途经金沙遗址博物馆、琴台路、合江亭、安顺廊桥、九眼桥、四川大学、望江楼公园、东湖公园、天府国际金融中心、成都演艺中心、环球中心、中国-欧洲中心、天府绿道桂溪生态公园、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沿途既能感受“老成都”的蜀风雅韵,又能感受现代成都的朝气与活力。新升级的成马赛道全长42.195公里,前半程主要对成都的历史古迹进行展示,后半段则主要展示成都崭新的城市风貌,另外还在沿途设置了26个音乐加油站,展现新时代天府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1)阅读以上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的特点。

    (2)在这次活动中,学校电视台的记者李静同学采访了获得女子组冠军的中国选手李芷萱。下面是采访记录,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静:李芷萱姐姐,你好!祝贺你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请问你有怎样的感受?

    李芷萱:我这次参加成马,赛前也没有做特别的准备。我感受比较大的就是成都今天的温度适宜,可以跑出好成绩。李静:是的,十月份的成都温度适宜,最低气温一般在15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参赛选手最喜欢的。另外,你觉得为什么成都国际马拉松能引起全世界跑友的关注呢?

    李芷萱: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  

    李静:是的。今年的成都国际马拉松以金牌赛事运营为标准,在竞赛组织的专业性、选手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大幅度升级!

    李芷萱:第二,川菜美食多多,令人回味无穷。

    李静:的确如此。成都美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单是街头巷尾那百吃不厌的地道小吃就能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条条街道有餐饮,从早到晚不间断,这就是成都的美食文化。

    李芷萱:此外,成都环境“养人”,所以随处可见皮肤白皙的帅哥美女。在这样的氛围里跑马拉松,心情自然愉悦。

    李静:有这么多的理由,难怪会有那么多的跑友愿意参加2018年成都国际马拉松。谢谢你!

    请阅读上面的采访记录,在横线上补全他们的对话。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比写出先汉兴隆后汉衰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题。

    人生两道菜

    赵宗仁

    (1)中国的菜系繁多,有四大、八大之称,也有二十大之说。总之,各地的美食令人目不暇接,尝之不尽。不过,人生有两道菜,窃以为必须吃之。

    (2)第一道菜是吃苦。人的一生免不了经历很多苦境,无论你的家境多么优越,有些苦是必须尝的。比如读书,要想学有所成,悬梁刺股的精神不可缺;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吃苦精神,不踏实工作,捧上的饭碗也是不牢靠的。

    (3)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宠爱护犊,不让子女吃苦,以致子女到了而立之年也无法自立;离开了父母的照护,连谈婚论嫁都不会;更有甚者,因怕吃苦,辞职成了家常便饭,而父母则不以为然:没关系,反正不用你养家糊口。殊不知,吃苦流汗长大的孩子才不会倒。

    (4)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人都有梦想,若要梦想成真,苦其心志也好,劳其筋骨也罢,说白了,就是让人在苦境中,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所谓吃苦耐劳,才能百折不挠。

    (5)谚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里其实说的是要想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出类拔萃、高人一筹,就必须吃得起苦,且吃苦要比他人多。当然,吃了苦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肯吃苦者,一定不会成就大业。生活中种豆得瓜的事很少见,即使有也长不了。

    (6)第二道菜是吃亏。在我们身边,吃亏、划算的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些人工作认真,且有业绩,但疏于与领导沟通,得不到提拔,吃亏了;而另一些人成天叫苦叫累,稍有成绩就摆功,且工于献媚、巴结,反倒得以重用,赚便宜了。

    (7)可郑板桥却认为吃亏是福。这句国人皆知的格言显现出郑板桥为人之道的高境界。据史记载,这是郑板桥为朋友书写的一副壁联题头。内容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

    (8)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老实人吃亏了。但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吃亏恰恰不在于太老实,而在于不老实。比如说谎,为了圆谎,不得不付出高成本,其实已经吃亏了;斤斤计较,寸利不让,舍大逐小,赚了小便宜,其实是吃了大亏,失去的反而更多。因为这些人往往只关注同一个层面的选择,待猛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可见,能吃亏,损己利彼,是一种境界;肯吃亏,外得平,内得安,也是处世的一种睿智。

    (9)有识之士常说:贪图安逸,不肯吃苦,无以成业;但求划算,不肯吃亏,难以立身。某媒体刊文: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不让老实人吃亏。所以,吃苦、吃亏这人生两道菜,我们还是必须要尝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以人生两道菜为题,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试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请你为第(5)段要想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出类拔萃、高人一筹,就必须吃得起苦,且吃苦要比他人多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被圈住的母亲

    乔叶

    “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教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小时候,姥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她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核蜕完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目子。

    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靠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沟,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确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地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地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地的儿孙。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这时候,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

    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又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2文中的“圆心”不断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地半径上的风景。

    ②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4读完全文,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概括她的人物形象?

    5文末最后一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 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C. 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 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学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言,历史的逻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 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 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D. 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通过耳濡目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 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 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D. 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留在心底的芬芳

    要求:⑴文体不限;⑵字数在600字以上;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