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潜江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恐龙无处不有》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怀。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C. 学习了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物候学”,明白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物候现象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因素造成的。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民歌,共305篇,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 2、郭沫若在《雷电颂》中,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都写了风雷电,但两者的象征意义不同。以下说法最恰切的一项是    (    )

    A. 民族心理不同。俄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高尔基用雷电象征正义的力量,郭沫若则用它象征黑暗势力。

    B.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象征体的特征也不是单一的。作品的题材、主题、作家的写作角度不同,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便可以随之不同。

    C. 标题不同,主题也不同。高尔基歌颂的是海燕,对立面自然是雷由郭沫若则是直接歌颂雷电。

    D. 时代不同。高尔基写《海燕》是在1901年,而郭沫若写《雷电颂》则是在1942年。

     

  • 3、对写作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故事中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但故事不允许有联想、想象的成分。

    B.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C.把游览时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就是游记。游记内容包括: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D.写读后感要注意: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联系一定积累及生活经验。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之路》大型文艺晚会上,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艺术,使在场的观众热血沸腾。(在“艺术”后面加“表演”)

    B.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辉煌取得的成绩,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把“辉煌”调到“成绩”之前)

    C.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赞誉。(把“赞誉”改为“称赞”)

    D.这样重大的事情擅自处理,是极其错误的,今后要杜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删去“不”)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关雎》,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歌颂一个贞洁、有德行的姑娘。

    B. “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D. 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4)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艳丽,描绘出桃花源的绝美景色。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作品片段,回答各题。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出自小说《_______》,作者_______,文中的“他”是_______

    2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一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常认为,口传文学与作家书面文本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绝不可以把研究书面文本的方法用来研究口传作品。然而,纵使口头作品与书面作品在诸多环节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但在它们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它们并不像早年一些学者坚信的那样,是彼此截然对立的两回事情。新的观点是更强调它们所形成的类似光学“谱系”式的关系:在谱系的两端,是较纯粹形态的文人书面创作和文盲艺人的口头创作,在两端之间,还有大量的中间形态的,或曰过渡形态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多次观察到过这类现象,例如我们有粗通文墨的艺人,有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艺人,他们的学艺过程和创造活动,便另具特色。

    与此相关的,是口头传统与书面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简单地从口头传播到文字记录的单向过程,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也有从书面重新流向口头传承的事例。文人、作家根据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或故事梗概,对传说或故事进行重构或再创作后成为经典,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如汉文学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都经历了从历史(或历史片段)到口头传说(说书或说唱、戏剧演出、街谈巷语、民间故事),再到书面作品(笔记、话本、剧本等),最后到经典文学样式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或单向度的,而是多向(或逆向)互动的。诸多文学样式的多元、多向互动,构成文学的整体性,如以《三国演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三国文化,除了正史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及《世说新语》等笔记杂谈外,还有民间艺人的“说三分”“三国戏”和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三国文化遗迹,以及与之脉络相连、相互裹挟的三国民俗文化。到了宋代,出现了“说三分”的记录本和整理本《三国志平话》,此书的情节框架及其价值取向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产生过很大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出自罗贯中之手,但无疑也是各种文化元素(官方的、民间的、文人的)多元互动的综合效应结果。

    (摘编自杨霞《口头文学与书面作品之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早年一些学者坚信,口传文学与作家书面文本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B.粗通文墨的艺人所创作的作品,属于口传文学与作家书面文本的中间形态。

    C.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既有从口头传播到文字记录的过程,也有反向的事例。

    D.世界文学都经历了从历史到口头传说再到书面作品、最后到经典文学的过程。

    2口传文学与作家书面文本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概括。

    3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创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出发”可谓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记得那一次出发,朱自清看见了父亲蹒跚的脚步,质朴的背影;记得那一次出发,莫怀戚明白了肩上的责任,生命的意义;记得那一次出发,柳宗元体味了小石潭迷人的风景,清幽的氛围;记得那一次出发,鲁迅望见了江南朦胧的月,吃到了水乡美味的豆,感受了故乡淳朴的情……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