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玉女峰亭亭玉立,大王峰虎虎而蹲,晒布岩直挂而下,石色微红,寸草不生,壮观而耐看,天游是绝顶,一览众山,使人有出尘之想。武夷山的好处是有山有水。____________
①现在是枯水期,水浅,竹筏与卵石相摩,格格有声。
②溪随山宛曲,水极清,溪底皆黑色大卵石。
③坐在筏上,左顾右盼,应接不暇。
④九曲溪是天造奇境。
A. ①③④②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②③ D. ④②①③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重阳。
B.属狗的小红对着比自己小两岁的小明说:“2020年就是你的本命年啦!”
C.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是秋天的第3个节气,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寒意愈盛。
D.“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设置较多而造成的。(删去“而造成的”)
B.在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有效的工作和广泛的宣传,使我市中心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删去“经过”或“使”)
C.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将“积极”改为“踊跃”)
D.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的发现,为仰韶文化具备祭祀文化提供了证据。(在“祭祀文化”后加上“这一理论”)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树中草【注】
李白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注】李白曾为永王李璘幕僚,此诗作于永王李璘被其兄肃宗李亨讨伐、兵败被杀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鸟衔野草,以“误”字点明其进入枯桑林的偶然性,为后文写树中草做铺垫。
B.野田草虽然落于“枯桑”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但“客土”却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C.作者写草木虽然无情,却知道依存而生,以此来影射李亨、李璘兄弟相争的残酷现实。
D.诗歌结尾意蕴丰富,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同为一树枝叶,却各自有枯荣”的感伤之情。
(2)诗中的“草”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6、默写填空: (12分,每格1分)
⑴十五从军征, 。⑵ ,坐断东南战未休。
⑶ ,全仗你抬声价。 ⑷四面歌残终破楚, 。
⑸何处望神州? 。⑹ ,采葵持作羹。
⑺ ?英雄末路当磨折。⑻树欲静而风不止, 。
⑼ ?曹、刘。 。
⑽军听了军愁, 。 ?
7、阅读名著,完成各题。
【1】任务一: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名著内容和人物相符。
人物 | 事例 |
①______ | 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他总希望别人对他提出批评意见。 |
②______ | 他在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他很喜欢孩子,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他常给“红小鬼”们讲政治。 |
【2】任务二: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你印象最深的人或事,谈谈你对“有理想”或“肯奋斗”的理解。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2016年6月7日《教育导报》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
夜读一:小时候点蜡烛倚枕夜读
夜读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读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读四:朋友在工友熟睡后大通铺上就灯夜读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①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请品析该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3】结合语境,谈谈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
【4】有人觉得文章到第七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5】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之所以认为最初在熄灯后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第二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 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有复古意味。
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 ,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请以“夏天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2)步入初二,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你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你的斗志,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你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你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体育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你的身心,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请以“初二,让我更 ” 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⑤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