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鲁迅——现代
B.《三峡》——郦道元——唐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D.《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2、以下是小文和讲解员的交流,请根据对话内容,推测小文的问题( )
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员:南头古城是深圳市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之一,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特别举办“寻迹党史·红色古城”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激活古城的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及教育价值,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传承家国情怀。
A.南头古城存在的意义有哪些?
B.南头古城更新之后有何不同?
C.南头古城如何打造红色文化?
D.南头古城有什么特色文化吗?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别具匠心 不容质疑 巧妙绝伦 诚惶诚恐
B.正襟危坐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C.众目睽睽 粗治滥造 春寒料峭 络绎不绝
D.翻来覆去 暗然失色 颔首低眉 旁逸斜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后,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王树增的《长征》是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C.法布尔的《昆虫记》,只是向人们介绍了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飞向太空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再现中国航天人以身许国、砥砺前行的英雄形象。
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_____________的动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2】诗中运用 “时时”“恰恰”,有什么好处?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④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__________,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⑥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默写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名著节选,回答后面问题。
9月17日,他的伤口已经长得很好了。换药的时候,他那惊人的忍耐力使我们所有的医生都吃惊。一般人在这个时候常常不断地呻吟或是发脾气,可是他却不做声,并且每次给他的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都不畏缩,只是身体挺得像绷紧了的弦。他时常疼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是从来不叫唤一声。我们已经全部知道,要是他呻吟了,那准是他昏迷了。
(1)上面文段节选自名著____________,“他”指的是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
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着奉着。
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似乎浑身憋着使不完的劲儿,一个劲儿猛长。不等我上小学,它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每次看到它时我就想,该不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速度?
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身说话了,那会儿她旁边只有一个正闹肚子的我。
“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家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她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院子里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的话,还不憋屈死了?你不懂,你太小了,大了就懂了。”
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我还是不解。
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短小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我第一次帮母亲晾衣服的情形至今还记得:
踩着小板凳,胳膊高高举起,还是够不着,以至于没拧干的水顺着我的胳膊流进衣服里。“再想想办法。”母亲笑着鼓励我,“只要搭上去就行了。”于是,我使劲一甩,衣服就搭上铁丝了。
母亲也经常说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
“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也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就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长”。
母亲也常指着门口那棵歪着长的树数落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小时候,一放学,我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奔至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上往起一跳就攀住了树枝,而后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了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时间长了,被母亲发现了,也被她骂过,可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还越荡越高。母亲也就骂句“疯女子”,懒得搭理我了。时间长了,先是我攀扯的那一枝斜了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90年高考失利,曾经一度,我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
“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人,就要学得像树一样皮实……”
记得当时母亲还说起巷子最西头的那个孤老婆婆,说她恓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还不到30岁说没就没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想游泳,就再也没有从水里上来。多少年了?那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也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
母亲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以至于在母亲已经走了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复绿复枯萎。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们的心里,该不会被悲伤填满?
母亲离去了,纵然心里装满悲伤,我也得好好生活下去。
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1】本文写到了哪些树?它们各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①小时候,一放学,我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奔至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上往起一跳就攀住了树枝,而后就荡起秋千。
②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
【3】章中写到“巷子最西头的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9、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关键时刻的决策。很多时候,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隐居东皋,是王绩的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选择;弃医从文,是鲁迅的选择;将一生奉献给寂寞的实验室,是居里夫人的选择;长征,是中国革命生死关头的道路抉择……
在你的生活中,又遇见过怎样的选择呢?你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这些选择带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这,是我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班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