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B.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组成的
2、在探究某种水稻的白化病现象时,以光照为变量的组合是( )
组别 | 水稻苗 | 光照 | 温度 |
① | 200株 | 有 | 25℃ |
② | 200株 | 无 | 15℃ |
③ | 200株 | 有 | 10℃ |
④ | 200株 | 无 | 25℃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下列生活方式中,容易引起冠心病的是
A.吃清淡少盐的食物
B.高脂肪饮食
C.冬季注意保暖
D.适当体育运动
4、缢蛏的呼吸器官是( )
A.气门
B.鳃
C.气管
D.肺
5、下列关于仿生的设备和相应仿生的动物连线错误的是( )
A.雷达-蝙蝠
B.抗荷服-长颈鹿
C.冷光灯-萤火虫
D.人造卫星-乌龟
6、造成植物细胞失水的原因是( )
A.细胞液溶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
B.细胞液溶液浓度等于周围溶液浓度
C.细胞液溶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
D.以上均不正确
7、如图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B.4可以表示一个基因,是DNA的部分片段
C.生物的变异都是由于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导致的
D.在同一个体所有细胞中,3的形态和数目不都是完全相同的
8、下列选项中生物的生活方式同一类的是( )
A.霉菌、蘑菇、鬣狗
B.炭疽杆菌、艾滋病毒、根瘤菌
C.炭疽杆菌、乳酸菌、枯草杆菌
D.枯草杆菌、霉菌、根瘤菌
9、若输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受血者的哪种结构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10、不同生活习性鸟类的足形态有显著的差异,下列最适应游泳的足可能是( )
A.
B.
C.
D.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下面是根据这句俗语写出的食物链,其中正确的是( )
A.树蝉
螳螂
黄雀
B.露水蝉
螳螂
黄雀
C.蝉螳螂
黄雀
D.黄雀螳螂
蝉
12、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要注意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这是因为我们青少年时期骨的特点是( )
A.弹性小,硬度小,容易变形
B.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
C.弹性小,硬度大,容易变形
D.弹性大,硬度大,不容易变形
13、青春期是我们每个人的黄金时期,此时,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下列对青春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男女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B.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
C.心脏收缩能力下降
D.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14、下列选项中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Ⅰ脊椎动物Ⅱ鱼Ⅲ爬行动物Ⅳ眼镜蛇
B.Ⅰ脊椎动物Ⅱ鸟Ⅲ鱼Ⅳ娃娃鱼
C.Ⅰ无脊椎动物Ⅱ节肢动物Ⅲ腔肠动物Ⅳ水蛭
D.Ⅰ脊椎动物Ⅱ软体动物Ⅲ节肢动物Ⅳ昆虫
15、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甲、乙和丁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C.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16、“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戴盔披甲舞长须”,诗句中提到的动物都属于节肢动物的理由是( )
A.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都有相同的生活环境
C.都有三对足,两对翅
D.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e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
C.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a→b→e→c→d
D.图中c与e是捕食关系
18、下列关于眼睛使用和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连续用眼1小时后,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B.形成近视后,如果不改变用眼习惯,会使近视程度继续增加
C.可以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
D.经常检查视力和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
19、下列果实中,通过果皮向内蜷缩,将种子弹射出去的是( )
A.
B.
C.
D.
20、如图是鸟卵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其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③是气室,能为鸟卵的发育提供氧气
B.图中的⑦可以固定卵细胞
C.⑤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全部由④提供
D.卵产出后,由于没有适宜的温度,⑤的发育暂时停止
21、蛔虫没有专门的________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________.
22、两栖动是指幼体___________________,成体用_____呼吸,其发育是属于_________。
23、下图表示某一植物的一段枝条、枝芽(纵切)、种子的结构(纵剖)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 图甲中的结构[1]是由乙图中的[ ]__________发育来的,也是由丙中的
[ ]__________发育来的;甲图中结构[2]是由乙图中的[ ]________发育来的,也是由丙图中的[ ]__________发育来的。
(2)将甲图中[3]的结构取下纵剖,你认为该结构的纵剖面应与图________的结构相似。
(3)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的芽结构,可以使[ ]__________不断伸长。
24、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案: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酵母菌和表中所示的相应物质,搅拌均匀,在四个瓶口处套上相同的气球并密封,置于不同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装置 | 加入的物质 | 温 度 | 现 象 |
A | 100毫升水+10克葡萄糖 | 22~30℃ |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
B | 10克葡萄糖 | 22~30℃ | ? |
C | 100毫升水 | 22~30℃ |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
D | 100毫升水+10克葡萄糖 | 0℃ |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
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现象“?”应填________.
(2)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A装置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
(3)上述探究中变量为葡萄糖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填字母),若把A、D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是________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C和D________(填“能”或“不能”)做对照实验,理由是________.
(4)研究发现,打开A号瓶会嗅到酒味,原因是________.
25、皮肤和___________等作为天然屏障,构成了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一道免疫防线。
26、为了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是否受土壤肥力的影响。小明准备了60粒同一品种粒大饱满
的花生种子,并设计了以下实验:在A、B两个花盆中分别装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并分别种入花生种子。适时浇等量的清水,都置于光照充足处,观察两个花盆中花
生生长成熟后所结花生果实的大小情况。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
(1) 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做出的假设是:花生果实的大小受土壤肥力的影响。
(2)在A、B两个花盆中分别种入 粒粒大饱满的花生种子,适时浇等量的清水,都置于光照充足处。本实验中的变量因素是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贫瘠土壤中花生结的果实较小,肥沃土壤中花生结的果实较大且较为饱满。本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7、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_________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地球上的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29、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_____,对环境的适应能力_____.
30、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动物依赖各自不同的结构从外界获取氧气,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例如,鱼生活在水中靠________呼吸,青蛙可在陆地上生活,用______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31、将下列微生物与其功能用线连起来。
3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了鸟的筑巢行为。( )
33、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呼吸的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其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O2(氧气),排出CO2(二氧化碳)。请回顾你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A用[ ]___________呼吸。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时,要用吸管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A,原因是_________。
(2)观察B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观察C时,发现它具有了呼吸器官[ ]___________;观察D时,发现其体表具有与体内气管相连的[ ]___________,它是气体出入的门户。
(3)鱼是如何在水中完成呼吸的?某实验小组利用BTB指示剂遇CO2由蓝变黄的特性进行了E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__________。
(4)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时,发现F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其身体里有发达的[ ]___________与肺相通,每呼吸一次,在肺里进行___________次气体交换,这种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
34、如图为生物个体生殖发育的相关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M代表______,若图乙表示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则B代表的发育时期是______期。
(2)图丙是鸟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______是胚胎发育的场所,______(填序号)主要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3)图丁所示为植物的______(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方式之一,其成活的关键是1和2的______紧密结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