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
A.婉约词 B.豪放词 C.抒情词 D.清旷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昨日走在火车站附近的周先生突然被一名女孩拉住胳膊,称他偷了自己的手机,________的周先生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请警察主持公道。
②即日起,贵州省多台ATM机已具备通过冠字号码查询辨识人民币真伪功能,这就避免了客户在ATM机上取了假钞而________的情况。
③在昨日上午的座谈会上,省公安厅厅长打断了某派出所所长的汇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这位所长似乎没准备好,________。
A. 张口结舌 有口难辩 百口莫辩
B. 百口莫辩 有口难辩 张口结舌
C. 张口结舌 百口莫辩 有口难辩
D. 有口难辩 张口结舌 百口莫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说,语文是 的气势,语文是 的激情,语文是 的雄浑,语文是 的婉约,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注解。
①春江潮水 ②大江东去 ③春意阑珊 ④浪遏飞舟 ⑤大漠孤烟 ⑥铁马秋风 ⑦春花秋月 ⑧小桥流水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⑤⑧ C. ②③⑥⑦ D. ①④⑥⑧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做大师,甘为“匠人”
——追忆著名翻译家、《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
孙丽萍
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他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一遇词典误终身。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词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上)》的编纂工作,历时15年,直到2015年这部词典才宣告完成。这是一部“重磅”工具书,它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他编纂的词典“简繁兼顾”。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感受深刻,但他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
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陆谷孙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他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映照世界。
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
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以最高分列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而陆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令学生们留恋。早在一两年前,陆谷孙先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这些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了。一个70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乐在其中。
(摘编自葛兆光《悼念陆谷孙先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谷孙先生一生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学术界的“匠人精神”,这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守的毅力。
B.词典是少有人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
C.《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
D.陆谷孙先生编词典兼收并蓄,但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收“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谷孙先生居功至伟但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愿做大师但乐为“匠人”,这种“倔强”精神令人钦佩。
B.陆谷孙先生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同时他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能成功地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的重要保证。
C.陆谷孙先生“自讨苦吃”启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的编纂工作,但是他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工作始终乐在其中。
D.“一遇词典误终身”,“误终身”表明作者在赞美陆谷孙先生的同时对其甘做精神贵族颇有微词。
【3】结合全文概括当代学人如何才能做到“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1)南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人蜀》词中有“儿女泪,君休滴”,是化用了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____,____”而来。
(2)屈原在《离骚》中采集荷花荷叶来制作自己的衣服,以此表明自己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____”,“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__”这种不变者而得出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2)《小石潭记》中写游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国家的灾难、跟人的坎坷浓缩在“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中。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流俗的弊病,痛斥人们投机取巧而不顾准则的生活状态。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以鸟为喻,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高洁情怀。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突出宫内音乐之盛,体现作者的批判情怀。
(3)欧阳修《醉翁亭记》最后阐述“乐”的理趣,从最初“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乐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__”的与民同乐,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民本情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阿房官赋》中,杜牧说“_________________”,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陈师道家贫,妻儿们随岳父西行成都,陈因母老不能同行。此诗作于分别近四年时。
【1】下列对标题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赠予儿女们。
B.写诗送给三个儿子。
C.写诗给儿女们看。
D.展示儿子写的诗作。
【2】下列诗句与尾联语意不相似的一项是( )
A.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B.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
C.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
D.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
【3】以首联为例,赏析本诗刻画人物心理的“反常之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哀伟朋赋》序
(明)汤显祖
昔人友朋之义,取诸同心。梦簧者得贤友,绝琴者伤知音,其致然矣。予年未弱冠,有友二人:钟陵饶伯宗仑,临川周无怀宗镐,皆奇士也。仑长不尽九尺,瘠而青,瞻视行步有异。镐长不尽三尺,髯而甚口。当予谭说有致,仑笑龂然,镐笑轩然。三人嵯峨蹒跚而行乎道中,旁无人也。
仑父废莪公于丰城李大司马遂,镐于钟陵张大司马臬、南昌刘都督显,皆中表。少长其家,故习谭帝王大略,所喜皆大臣将相筹策占候之事。而仑复晓夜诵书,常与予映雪月,交书而尽,乃已。同卧处三岁余,前后别去。至同赴南宫,试都下,卧未尝有异衾枕,履袜先起者即是,不知其谁也。仑同举进士,出理顺德,有洁清公忠之名。三察并关将吏,凡却万金。征试御史,病,告卒于临清,汰舟于姑孰。予在南祠,望江濆而哭之,曰:“伤哉伯宗!君亲友之望未塞,而遽尔乎!”
镐久为诸生,以文字不伦,落去。益学骑射兵法,年四十,走长安,以策干陈御史大夫炌,不受。说谭大司马纶,纶阴用其策而阳弃其身。镐发愤恚懑归而病目几瞑贫甚发尝所受异人书作黄金不就。苦饥,则学辟谷,然不可久。时来就予食。予为收教其子仲儿。壮慧而死,益自伤,慨然有长游不返之志。或讽止之,则曰:“重华、祖龙皆客死,何必我!”既而谓予曰:“我数梦之帝所,终当仙去,公不甚信我。我所有异书兵诀,长以与仑。”后仑死,而镐书散乱尽。所与卧起信宿,掀髯长叹者,又独予一人而已。
辛卯秋,裁六十,来送予岭南,握手而唏曰:“伯宗与予,独一子,皆不好读父书,无能言其父者,即从此长别。子能忘言于故友乎?”予怅然止之,曰:“勉饭自怡,长生固人所为也。”去大梅之南,夜梦镐来告别,指伯宗之旧馆曰:“镐其如是矣。”予惊而晤,曰:“有是耶!”起而发烛踟伫,为赋而哀之。
(选自《汤显祖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瞻视行步有异 瞻视:左顾右盼。
B.君亲友之望未塞 塞:阻断。
C.以策干陈御史大夫炌 干:谋求,求取。
D.或讽止之 讽:委婉劝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髯而甚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交书而尽,乃已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以文字不伦 以勇气闻于诸侯
D.镐其如是矣 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庭环境影响,饶仑经常谈论帝王之术,也喜欢读书,经常跟我换书而读。在京城参加考试时,饶仑跟我同住一处,要好到不分彼此,只可惜因病早逝。
B.周宗镐是奇士,却因所写文章不合官方正统价值观,长期沦于诸生。后来,他奔赴长安,想用策略向京城权贵谋求职位,却一一碰壁,于是更加落魄了。
C.我去大梅之南时,周宗镐来送行,他希望我能好好地评说一下他与饶仑的一生,并指着饶仑的旧居,预感到自己离大去之日也不远了,我只能竭力安慰。
D.本文简要地记叙了饶仑和周宗镐的生平遭遇,以及我与他们的交往情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两位知交或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或终生不遇的遗憾与感伤。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镐发愤恚懑归而病目几瞑贫甚发尝所受异人书作黄金不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嵯峨蹒跚而行乎道中,旁无人也。
(2)说谭大司马纶,纶阴用其策而阳弃其身。
14、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