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宿迁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合称“楷书四大家”。他们是:(  

    A.欧阳询、颜真卿、米芾、蔡襄

    B.苏东坡、黄庭坚、柳公权、赵孟頫

    C.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D.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子之道,移之官   理:统治

    B. 也若子 莳:移植

    C. 见长人者好其令 烦:厌烦

    D. 而幼孩 字:养育

  • 3、《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 4、下面的各组词语,都属于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一项是( )

    A. 光明磊落——光明正大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马马虎虎——大刀阔斧

    B. 光前绝后——空前绝后 脚踏实地——好高鹜远 大公无私——大功告成

    C. 光天化日——大庭广众 了如指掌——洞若观火 奉公守法——营私舞弊

    D. 兢兢业业——随随便便 亲密无间——亲如手足 浓墨重彩——栩栩如生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吴俊杰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量子计算模拟的新算法,该算法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的测试性能创造了国际领先水平。

    B.11月5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的通知》,要求各地强化生猪屠宰企业的监管,严打生猪屠宰违法行为,进-步规范动物检疫秩序。

    C.近5个月来,港警拘捕了2700多名暴徒,但不仅暴徒绝大多数获得保释,迄今更无一人被判入狱,这使得暴徒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践踏香港法制根基。

    D.近日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减负是减去学生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家长应该树立科学育儿观,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中关于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大居民要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掌握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B.垃圾分类处理的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C.实施方案的出台,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D.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根据本地特点,完善系统建设,制定奖惩措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3)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 8、古诗文默写。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氓》)

    3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浪漫夸张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之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洒酒祭奠江月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慨叹,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苏轼《方山子传》中描述方山子所戴“方耸而高”的帽子意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有较高的境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有美堂暴雨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照宁六年初秋,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②据传,唐玄宗在沉香亭召李白赋诗,李白己醉,玄宗命以清水洒其面使之醒来,李白醒后掇笔写成《清平调》三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脚底一声雷”和“顽云拨不开”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凸显了有美堂的环境特点。

    B.颔联用动词连缀意象,摹写风雨在空间的纵横之状,给予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C.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分别诉诸视觉与听觉形象;前句写江水的高涨,后句写雨声的响亮。

    D.诗歌以雄奇的笔调描写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至之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

    2诗歌的尾联化用传说和典故,与其他各联正面描写雨景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抒发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D.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

    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

    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少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嗜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初得赏识,后遭贬官。他被皇帝召见面试后即担任正字一职,后又调任著作佐郎;后来被降职三级,谪居抚州。

    C.李壁处事灵活,善于言辞。李壁劝说皇上追贬秦桧,想借此事振奋人心;给作乱的逃兵张福等人传布微文,使其感动投降。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5御史叶时为什么认为李壁“反复诡谲”?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上(宋太祖赵匡胤)指门额问普(赵普,宋开国之臣)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