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内江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合(lǒng) 门(kǎn) 憎(wù) 气方刚(xiě)

    B.热(zhì) 溅(bèng) 午(shǎng) 然入梦(hān)

    C.模(nǐ) 妥(tiē) 问(jié) 忍俊不(jīn)

    D.救(zhěng) 宿(lù) 疤(chuàng) 气冲牛(dǒu)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注释】①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健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②瓜步:南京六合的瓜步山。

    A.甲诗前三行都是最物描写,虽然没有提到主人公,但字字都是扣着主人公的情感来写的。

    B.乙诗由首联的“兴”字引出,表现诗人回临安途经建康,登上赏心亭,心中兴致勃勃。

    C.乙诗颈联所描写的景致虽然已是秋天,但仍然渲染出秋天令人沉醉而美好的氛围。

    D.甲乙两个作品的结尾都直抒胸臆,甲中的“断肠人”和乙中的“忧时意”都直接抒发作者情感。

  • 3、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龙须沟》。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是清代文学家。

    C.“寒舍”用以称自己的家,“敝校”用以称自己的学校,“拙作”用以称自己的作品,“惠赠”则是指恭敬地赠送,这些都是常见的谦辞。

    D.《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先生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侧重写人,《五猖会》侧重记事,《二十四孝图》侧重议论。

  •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______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_______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_________ 。人生如茶,有时__________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B。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C.浅易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解决线上教学网络不稳定的问题,我校教师提前录制了许多教学视频,供学生下载观看。

    B.全国大约6000万左右中小学生观看了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进行的太空授课直播。

    C.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学习苏炳添的拼搏精神,使冬奥健儿更坚定了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理想。

  • 7、【结束语】

    如果把下面的文字作为活动的结束语,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心,爱国情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③中华民族,一个生息繁衍在这神圣土地上的伟大民族

    ④中国,一片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神圣土地

    ⑤让我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终生

    ⑥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A.④①③⑥⑤②

    B.④③①⑥②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③②④⑤⑥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三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董遏:三国时有名的学者。②讷(nè):语言迟钝,口齿笨拙。③苦渴无日:竭力渴望(学习),但没有时间。④或:有的人。

    【1】下面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

    B.【甲】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孤”“卿”都是敬称。

    C.【乙】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应读“xiàn”。

    D.【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正确断句应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卿今者才略                  才略:

    (2)即更目相待                     刮:

    (3)人有学者                     从: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或问“三余”之意。

    【4】上初中后,小文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肯读书。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劝导小文如何“挤”时间读书。(不少于80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请根据语境默写。(请用正楷字体规范书写。)

    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景中蕴含着不同的情味:①“______________”(填写作者)的《天净沙·秋思》中,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萧瑟凄凉;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④“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前人悲秋,赞美明丽的秋天;谭嗣同的《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⑤_______________。”,流露着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桀骜不驯的的少年意气;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⑥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在秋天的雨夜,诗人想象自己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欢乐情景,更反衬出眼前的孤寂凄苦;曹操的《_______________》(填写诗题)中,⑨“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①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深山寺院,慕名求教寺内高僧,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②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连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③高僧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未发一言。带着他来到古刹后院,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又带他来到山门外,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寺内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寺内白杨那向上的神韵。高僧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寺内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门外的却未经刀斧。”

    ④高僧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寺内的白杨确经我寺僧人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它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

    ⑤年轻人点头,那院内白杨树身上的节疤确如一双双眼睛。高僧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它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哪些从未经过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

    ⑥听了高僧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⑦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

    ⑧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

    ⑨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

    【1】细读全文,根据提示,试概括“年轻人”对自己人生境遇认识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顿悟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白杨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3】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请站在文中“年轻人”的角度,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如何“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

  •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我怕把你弄丢了

    孙伟玲

    ①母亲七十岁了,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趁着她身体还好,还有一些记忆,我打算带她到上海旅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城市。买了两张卧铺票,带上相机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母亲上路了。

    ②一路上,母亲都很开心,像一个跟着父母出远门的小孩,看着窗外疾驶而过的风景,不停地发出惊叹声。夜幕降临,其他乘客都躺下来休息了,母亲依然趴在车窗边,孜孜不倦地看万家灯火的夜景。

    ③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才似乎是真的累了,疲倦地躺到床上,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④列车到达杭州南站时,天刚刚泛亮,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到上海了。我打算叫母亲起来洗把脸,吃点早餐,可是看她睡得那么香,不忍心叫醒她,就蹑手蹑脚地下床,独自到了洗漱间。

    ⑤洗脸,刷牙,再补补妆,这一切做好时,列车正好启动,载着一车的人赶往下一站。我走到卧铺旁,往床上一看,上面空空如也,旁边的座位上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⑥或许她上厕所了。这么想着,我就走到车厢另一头去寻,也没有看到。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一路小跑着,跌跌撞撞地到每一节车厢里去寻。一圈寻下来,回到自己位置旁时,母亲依然下落不明。

    ⑦旁边的乘客问:“你是在找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吗?刚才在杭州南站时,她已经下车了。”

    ⑧怎么会这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找到乘务员说明情况时,我的声音已经带着哭腔。

    ⑨但是列车不能停,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杭州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那一两个小时,简直如一个世纪般漫长。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⑩在一寸寸的煎熬中,列车终于缓缓地停了下来。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

    幸运的是,通过乘务员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已经找到母亲,此时,母亲正站在进站口等待我的到来。

    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妈,你怎么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原来,母亲醒来后看不到我,就赶紧随着人流下车寻找,她怕晚一分钟,就把我弄丢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我在车上心急如焚,她在车站一定比我急十倍百倍,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这简单的一句话,如刀子般割着我的心,我的眼泪瞬间就汹涌而下。

    母亲曾经把我弄丢过。

    那时我六岁,母亲挑着担子到车站卖水果,我跟着去了。她给人称完苹果,一回头,怎么也找不着我。

    母亲顾不上一挑新鲜的水果,疯了一样到处寻找。在车站找了一圈后,泪眼婆娑地看到了站在担子前等她的我。其实,我只是去了趟厕所。

    那之后,母亲不再带我到车站,我放学后晚一分钟到家,她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和同学出去玩,不到半小时,母亲一定会出去找;和朋友聚会,无论多晚回家,母亲总会坐在门口等着;在外地求学,电话不准时打回家,母亲就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结婚后长时间不回家看看,母亲就会寝食难安……

    其实,母亲一生都生活在这种担心里啊。年幼时,我不懂事,母亲担心把我弄丢了,如今我长大了,不再需要她的保护,她依然担心把我弄丢了。

    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因为太在乎,才时时刻刻害怕把你弄丢了。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让她随时可以看见我,听见我说话,不然,母亲会一直生活在害怕弄丢我的恐惧中。

    【1】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比较下面两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A.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B.在拥挤的人群里,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经受了煎熬。

    【4】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被困在时间里的老人,除了面对疾病的折磨,意识也一直处在混乱当中,可是要始终相信“他(她)忘记了一切,却从未忘记爱你”。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人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点表达的感情方面相同点

    【甲】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妈,你怎么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乙】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为难他,母亲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任他怎么竭尽全力。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选自崔修建《有一种爱永不迷路》)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有人问:“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赞最高的回答说:“我赠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我来你往,互相珍视,彼此成就。”双向奔赴的情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请以“双向奔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