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C.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作品《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D.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宵 气魄 山涧 鞠躬尽瘁
B.澎湃 斑澜 浊流 锋芒必露
C.遥言 峭壁 田垄 契而不舍
D.分咐 谦逊 烦躁 慷概淋漓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弄(sì) 狭隘(ài) 菡萏(hàn) 喜出忘外
B.禁涸(gù) 庇(pì)护 姊妹(zĭ) 恍然大悟
C.炫(xuàn)耀 逃窜(cuàn) 狡黠(jié) 惊慌失错
D.慷慨(kăi) 叮嘱(zhŭ) 坍塌(tān) 混为一谈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庇护(bì) 羞怯(qiè) 怂恿(sóng) 畏罪潜逃(qián)
B. 禁锢(gù) 倜傥(tì) 袍子(páo) 咄咄逼人(duó)
C. 掺和(cān) 滑稽(jī)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D. 瞵视(lín) 称职(chèn) 蹒跚(shān) 拈轻怕重(niān)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这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隐忧。
C.“满”字运用夺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从体裁方面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前两句诗。
6、选出对下列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七十二种变化,像火眼金睛、筋斗云等。关于他的故事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B.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诫:告诫、劝勉。
C.《观沧海》、《夜雨寄北》、《秋词》的作者生活的朝代分别是东汉、唐代、唐代。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是一部蕴含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的作品。
7、阅读《孔子传》,下列选项中对孔子人生经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指孔子十五岁时决定开始学习。
B. “三十而立”是指孔子三十岁时通过长期的学习、求索、思考,建立起了自己的价值观。
C. “四十而不惑”是指孔子四十岁时博学多闻,堪称有问必答的的“百科全书”,什么知识都难不倒他。
D. “六十而耳顺”是指孔子六十岁时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言论,不听取别人的任何想法。
8、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门外戏
(4)尊君在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芳入门不顾。
9、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请默写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3)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6)在木兰诗中,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7)《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了诗人感慨人生凄凉与世之凋敝,这两句名句是: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0、阅读《那年的欢喜》,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1】细读全文,标题“那年的欢喜”中的“欢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第三段写道“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没了!’”,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语段,品析文中画线语句。
【4】文中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结合提示从文中选一例进行分析。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
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可以是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
提示:“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从“捏”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知道家里的难处,深知两毛钱的作用。“背对着”写出了“我”叫不动弟弟们的无奈和自己努力去克制炒凉粉的诱惑,表现了当时物质生活的匮乏。
【5】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但可以得知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11、(四)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合文段的(6)—(9)小节,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
【2】“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这句话进行赏析。
【3】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结合第(8)节说说你的理解。
【4】(11)节中“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2、作文。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能够温暖人心的,让人心情愉悦的……
请以“难忘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5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