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后者一定包括前者的是
A.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B.单质、化合物
C.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2、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进入久未开启的菜容,应先进行灯火试验
B.档案室内档案起火,立即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引起火灾,立即水扑灭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 C.木炭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 D.相同质量的炭粉分别在足量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量筒读数
C.闻药品气味
D.取用固体药品
5、下列厨房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果榨汁
B.菜刀生锈
C.冰块融化
D.研磨姜粉
6、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二氧化碳的转化。一定条件下,将氢气和二氧化碳在纳米纤维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机燃料甲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后纳米纤维的质量减小
B.该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增多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3:22
7、温州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木雕
B.编制盘扣
C.酿制米酒
D.打磨铜器
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则可作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9、实验是检验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下列探究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比较
B. 铁生锈的条件
C. 燃烧的条件
D. CO2能与水反应
10、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B.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味
B. 量筒读数
C. 添加酒精
D. 连接橡皮塞和试管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防治雾霾天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提倡节能环保,全面推广使用氢能源
C.减少重金属污染,废旧电池深埋处理
D.为防止水污染,污水处理达标再排放
13、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成功举办。“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亚运会的办会理念。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城市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研究开发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
D.提倡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
14、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CO中混有的C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除去CuO粉末中的碳粉:空气中灼烧
C.除去Cu中的CuO:加入过量的碳粉并高温
D.除去CO2中混有的CO:在氧气中点燃
15、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
B.葡萄糖酸锌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5
D.葡萄糖酸锌由12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1个锌原子构成
16、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很多,部分结构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C.石墨很软且有滑腻感
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臭
【2】关于C60的说法错误的是
A.C60分子很稳定
B.每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
D.可应用于超导、催化等领域
【3】石墨烯是最薄、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材料,关于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
B.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具有导电性
D.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17、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一一状态变化,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18、实验小组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别。下列实验对应的目的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A.收集呼出的气体
B.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C.呼出气体中只含二氧化碳
D.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1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B.离子都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生成H2O和CO2,所以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0、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浓度偏小的是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②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③用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④将配置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2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观念:酸溶液中都含有,所以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科学思维:能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所以能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
C.科学探究与实践:对着干冷的玻璃片呼气,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D.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因此加油站要严禁烟火
2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水
B.铁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23、O2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下图所示(集气瓶中均充满O2并盛有少量水)。关于下列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化合反应
B.反应都需要点燃;都放出热量
C.甲、乙、丙中水的作用完全一样
D.实验现象:甲中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乙中产生白烟;丙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明显没有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A.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B.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C.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D.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
25、下列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的
A.真金不怕火炼
B.人类使用金属的年代早晚
C.不能用金属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D.铝制品有较强的耐腐蚀性
26、下列符合“安全、健康、绿色、舒适”的生产生活理念的是
A.焚烧秸秆,增肥环保
B.骑车出行,节能减排
C.明矾净水,杀菌消毒
D.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27、通过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电解水 B、分解过氧化氢 C、加热高锰酸钾 D、 。
(1)相信你在D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2)若用下图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若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下:
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甲”或“乙”);发生反应的表达式为 。
2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中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_____种元素。
(2)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填字母)。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甲、乙、丙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变化Ⅱ是 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根据图示变化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9、某学生用250 mL的集气瓶收集4瓶氧气,进行硫、红磷、木炭、铁丝的燃烧实验。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若要制取本实验所需的4瓶氧气(O2=1.43g/L),至少需要氯酸钾___克。(精确到0.01g)
30、在一定温度下,向15g蒸馏水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充分搅拌并过滤,得到一定质量的蓝色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和8.4g滤液,若此温度下无水硫酸铜的溶解度为40g,则此无水硫酸铜的质量是________.
31、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构建了如图知识网络,A、B、C、D是不同类别的物质,“—”表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B是我国年产量最多的金属,它的名称为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
(3)反应④可用于工业上制烧碱,则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化学课上同学们分组研究水的净化及组成。其中一组同学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池塘水(图①所示)。现有:①净化后的池塘水、②矿泉水、③蒸馏水、④自来水四种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 __(填标号)。检验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的物质是 。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 。
(2)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图②所示),试管b中气体的气体是 (填写化学式),可用 方法检验,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3)小华同学用图②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 ②试管a、b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③a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a、b两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8。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 |
(4)小明同学收集到一杯有臭味的浑浊污水,先用滤纸进行过滤,过滤时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过滤后发现水虽然变清,但是依旧有臭味,能够除去臭味的方法是 。
(5)从微观角度分析,图①和图②发生的变化中最本质的区别是 。
(6)重水可用作核反应堆中的减速剂,构成重水的氢原子与普通水中的氢原子不同。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核内中子数是1,那么一个重水分子比一个普通水分子多 个中子。
33、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在相应横线上:
①液氧;②自来水;③铁粉; ④氯化钾;⑤高锰酸钾;⑥冰水共存物;⑦硫酸铜溶液;⑧水银
(1)混合物:_____;
(2)氧化物:_____。
34、2020年6月23日我国的北斗导航“收官之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成功升空,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铷属于______(“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试写出硫酸铷的化学式为______。
(3)运载火箭用偏二甲肼(C2H8N2)作燃料,N2O4作氧化剂,偏二甲肼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火箭发射时,燃料与氧化剂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对空气无污染的两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5、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看下图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
(2)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主要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区别硬水和软水通常可用_____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是否改变。
36、分子具有以下性质:①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请选择符合题意的性质用序号填空:
(1)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_______________。
(2)25000L的液化石油气可以装入24L的钢瓶中,因为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说明_______________。
37、如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时的装置。其中:2装置中有澄清石灰水;3装置中有紫色石蕊试液。请回答:
(1) 在1中装的药品是_____和_____;
(2)当有CO2生成时,2中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若有CO2通入,3中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4)若有CO2通入,4中_____蜡烛先熄灭,说明 CO2 具有_____ 、_____和 _____ 的性质,因此可用来_____。
38、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写出A装置中①仪器的名称_____。
(2)若选用高锰酸钾为药品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填写字母),A中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的原因是为了防止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此反应类型为______。
(3)B装置是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可用于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反应制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是_____(填写字母)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
39、如图是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图(反应条件已略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伴随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做反应③的实验时,要预先在盛有氧气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反应①﹣③有许多共同点,请列举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
40、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_____。
(2)水通电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