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俄乌冲突导致的供应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欧洲能源困境。
B.脐橙是赣南著名的经济作物,当地许多农民以种植脐橙为生。
C.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D.“百度”“美团”“饿了么”,这三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超过700万左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
A.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B. 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C.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孙中山在经历过数次失败后,仍然锲而不舍,不断创造条件,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植树的男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美丽富饶的田园的故事。
B.《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C.汉语中有不少词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奋不顾身”“纯真”等词语是褒义词;“贪生怕死”“丑陋”等是贬义词。
D.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C.“改革开放”“热烈欢迎”“教师上课”“热爱祖国”“漂亮极了”依次属于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补充短语。
D.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常常运用典故:如杜牧的《泊秦准》中“后庭花”指的是《玉树后庭花》,多被后世称为思乡之音;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是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5、下列各句加点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jīn)的笑容,就要绽(zàn)开似的。
B.记得有次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shè)香鸭代孵(fú),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
C.每走一步都要粘(zhān)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sh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D.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jīn chí)的我,原来也是个孱(chàn)头。
6、下面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热衷于用微博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乐此不疲。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C.听他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我只考虑自己感受,所以大家才不愿意跟我交友的。
D.近年来,东台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林的奇山胜景,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游客去观赏。
B.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 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 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前线,武警消防官兵首当其冲,克服困难,开展救援工作。
8、课内文言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棹数小舟
(5)湮于沙上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9、默写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4)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句法结构和情绪渲染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雨清风落楝(liàn)花
李丹崖
①立夏过后,刚刚落了一场雨,我在大有街西边散步,遇见一棵高大楝树,楝花开得正好,淡紫色的花朵,像是满怀心事的女子,在等待一场雨,把自己的心事捎给脚下的土地,然后,雨水把它们带走,落花有意随流水。
②每每看到楝花,我总想起王安石的诗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楝花一开,一条巷子就温婉了,楝树高挑地站在那里,像一位名模,至少也是有资格参加“维多利亚的秘密”的那种;楝花一落,细细碎碎的小花,让一座院子变得瞬间雅致了许多,也让一条巷子立时有了幽深的感觉。
③少年时,我和一帮小伙伴喜欢在楝树下嬉戏,摘一朵楝花,夹在女孩子的头上,玩过家家的游戏,嘴里念叨着不知道从哪一代长辈那里听来的儿歌“摘一朵楝花,恋一个家家,家在温暖在,花升楝不苦”。然后,笑嘻噫地撩开女孩子头顶的手帕。这些天真无邪的游戏,不知道当下的乡村是否还在演,旧时记忆电影一样在脑海闪现,其实,每个人生来就爱表演,从过家家可以看出来天分,从一朵楝花上看出格调。
④有很多人习惯上在楝花的前面加上一个“苦”字,称之为“苦楝花”,楝花的确是苦的,我曾抱着好奇心去尝过一次,后来才知道,楝花是有微毒的。我之所以尝,是看到祖母养的小羊羔格外爱吃楝树叶和花,吃起来津津有味,且发现楝花那么好看,应该吃起来也不错,殊不知,样貌和实质是两码事。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楝花不美,美的东西数不胜数,不一定非要和吃搭上干系。
⑤“楝花飘彻,簌簌清香细。”这是宋人谢逸《千秋岁·咏夏景》里的句子,人们只记得最后那句“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却忘了开头的两句也这样美。夏日里繁花似锦,处处都是汪洋恣肆的花朵,哪里还有太多的人会关注楝花?莲花还写不过来,楝花这样小众,花瓣也这样细碎,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是被遗忘的一缕香魂。
⑥我坚信:一样的花,总能遇见一样心境的旅人。所以,唐宋以来,仍有许多人写楝花,时至如今,我们在乡村的田垄边,老街的院落里,仍能遇见楝树。
⑦多年前,在成都街头一个诗人开的酒吧门前遇见一排楝树,在初夏时节,幽幽地开着淡紫色的花朵,像是酒吧内喝了点红酒的女子,在春风深处醉意绵绵地说着酒话,或是向知己倾吐心事。我走在这样的楝花里,看前面有一位穿风衣的女子,一头秀发,有花瓣落在她的头上,也不拿掉,在初夏的风里,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
⑧其实,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梅花,终于楝花。楝花作为花信风的压轴之作,其美妙程度可见一斑。楝花一开,谷雨就过完了,立夏到了,满世界就铺满了成熟的气息。
⑨难怪有诗人说,如果您错过了流星雨,不妨走到初夏的楝树下,那样一场花语,丝毫不输流星雨的斑斓……
注:楝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分枝广展,叶为2—3个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叶为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端稍大。
【1】第③段说“从一朵楝花上看出格调”,试从第②段文字中选出两个词来形容“楝花”的格调。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
夏日里繁花似锦,处处都是汪洋恣肆的花朵,哪里还有太多的人会关注楝花?莲花还写不过来,楝花这样小众,花瓣也这样细碎,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是被遗忘的一缕香魂。
【3】请说说以“小雨清风落楝花”为题的好处。
【4】结合文意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②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③“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④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
(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①“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②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不过,对于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责任的文物文创,再创作的尺度依据什么测量?是否需要建立行业标准?这些问题需要故宫作为“龙头”有所作为。一些文创产品同质化重、质量不够好等问题,也需高度重视。既然是文创产品,也应当符合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既要有适合普通大众所需的生活小玩意,也需要有追求高端品位的精致工艺品。供给以创意审美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
③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但当沉默的文物变得热闹起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时,是以突破传统保护的方式达到展示价值和传播需求,还是以更安全的方式爱惜羽毛般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过于迎合观众的设计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
④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活化都是一条被认为能激活文化价值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放的底线却难以衡量。对于故宫而言,关乎的是历史,是标志,“过去”的姿态固然重要,但现在以及未来更值得思考。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掉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戒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
⑤相比于热度,文物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冷思考。无论是用受众喜欢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审美内涵,还是通过满足商业价值来实现文化创意的结果,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岑梅玲子《从故宫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
材料三:
①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了爆款,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迈向苏醒,不仅对激活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故宫超级IP(知识财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一股清流。
②一项近40万人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超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载体,体现了现实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并不是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摘编自孔德淇《“故宫年夜饭”该不该取消,让市场效果说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故宫文创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打通观众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通道,在深层次上对文化“温故知新”。
B.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让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新存在冲突。
C.材料二认为,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
D.材料三认为文创价值的大小没有具体判断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效果,这与材料二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2)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3)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家家都张贴的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某年画博物馆想就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文创活动,请结合文本内容,为他们提两条建议。
12、按要求作文。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在生命印记中的时刻,令我们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大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充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要写出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