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角色/角逐 兴奋剂/兴冲冲 和颜悦色/曲高和寡
B.背包/背弃 开小差/差旅费 寡廉鲜耻/屡见不鲜
C.提纲/提防 冠心病/冠名权 调虎离山/陈词滥调
D.纤夫/纤维 人行道/行业语 横冲直撞/飞来横祸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面为海环绕。“五湖四海”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D.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印文大多是熟语或诗文的句子。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闲章。
3、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A.映带左右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群贤毕至
4、选出与“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微”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微言大义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C.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刻艺术
①竹刻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竹是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给人清新疏淡的美感,深受国人喜爱。这也是竹刻艺术给人的第一感受。
②竹刻艺术,从古代文献记载和古代留存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西周时记载政事,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后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当时用的毛笔,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而在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管“人物花鸟纹尺八”。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形象,纯是唐风,与同时期之金银器镂錾及石刻线雕,同一意趣。保留青筠(竹子的青皮)作物象,再施阴纹浅刻。
③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④明清时期,竹刻名家辈出,涌现了许多流派。著名的有嘉定派与金陵派。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开创,雕法以深刻为主。他善书画,通古篆,在竹雕设计和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他将南宗画派揉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唐代以来发展的竹刻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清乾隆帝看了他刻制的竹器,也题有“高枝必应托高士,传神莫若善传神”加以赞扬。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濮澄,后者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他最喜欢的是用盘根错节的竹根,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随形施刻,自然成器。由于他常常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有人称之为“水磨器”。另外还有方洁,字矩平,号治庵,浙江黄岩人。他工诗善书画,最擅长刻竹,人称“方竹”。竹刻家金西厓说:“纵观四百余年之竹刻,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以雕刻再现书画,实为后期变化之主要原因。”他的总结简明中肯,实在是智者之言。
⑤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时代的变革与风气的转变,竹刻艺术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但流风所及,依然有较为精彩的表现。这一时期重要的竹人,有浙江吴兴的金西厓、江苏嘉定的潘行庸、吴县的支慈庵等。
⑥竹子天生拥有平淡、清气、朴实的特征,其虚心劲节、弯而不屈的品质,历来受到世人特别是文人的喜爱。人们将竹比喻为君子。宋代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体现了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竹刻艺术创始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⑦宋代以来,文人们颂竹、咏竹、写竹、画竹不断,涌现了无数的名篇佳作。竹子成为他们抒发心迹的重要媒介与载体。他们对竹子的关注与借竹说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竹文化,使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独特的文化象征。明清两代竹刻艺术的发展,及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不仅丰富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天地,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竹刻艺术对中国竹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深入与扩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⑧一片竹子,或是一段竹根,经过了竹刻艺术家们的巧思与细雕后,最终成为形态各异、赋有生命的艺术品。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竹人们的才情,同时也凝聚了竹人们的心血。而心血就是生命。换言之,竹人的心血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而才情只是心血的外在表现而已。
⑨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认。只有不失此爱心,涵养此体认,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真意。用积极的态度将此美好与真意作艺术化的再现,就是创造。一件竹刻艺术品的诞生,与其它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一样,同样符合这一规律。竹刻艺术的价值本此。
⑩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丰富的国家。竹子以其环保、清洁与可再生的特性,尽显材料优势。这无疑成为当代竹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保证。2005年文化部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嘉定竹刻、邵阳竹刻、常州竹刻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刻这一古老而现代、高雅而通俗的文化艺术奇葩,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1】第②段列举“人物花鸟纹尺八”乐管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画线句中“淡雅”在文中体现为________________。
【3】简析第②段至第⑩段介绍竹刻艺术时采用的说明顺序。
【4】概括第④段明清嘉定派和金陵派的异同。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竹刻艺术是书、画、诗、印等艺术形式相融合的载体。
B.文物可证西周大臣朝会时手持的“笏”是用竹子做成的。
C.赋有生命意义的竹刻艺术品特别突显的是竹人们的才情。
D.我国是环保、清洁与可再生的竹子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6】根据第⑨段画线句作者的观点,对“这一规律”举一例“其它优秀艺术作品”加以阐述。(80字左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无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屈原《离骚》中,诗人表达了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穷其一生追求美政,在《离骚》中说虽然人各有所乐,但“________”,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有21年了;接受先帝遗命以来,“____________”,就怕不能完成使命,损害了刘备的英明。
(3)我国历代文人中大多数都具有忠君爱国的情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了将士为报答君恩,甘愿血战到死的决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缘情,亦蕴理:如王安石《登飞来峰》“________,________”,就蕴含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2)《论语》中谈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提到了学与思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羌笛(羌管)”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用于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 ”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不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化用了西晋文学家张载《剑阁铭》中的“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守不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表达自己老病孤愁的苍凉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溧阳主簿。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遣其子栻与游。签判潭州。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及陈峒反,所擒贼多颖计策,帅上其功,曰:“签判宜居臣上。”
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御史以介僻劾罢。除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大半,守乞蠲税,不报。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①,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除淮东转运副使。初,水败楚州城,修补未竟,刘超欲移筑,颖入对言:“国家何苦捐百万缗为军帅幸赏地邪?”光宗从之。除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务场以额钞抵赏,阴耗饷计,二十年无知此弊者,颖究核得之,以所卖数论赏而总饷增羡。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内府宣限既迫,每移供军钱以应岁输。颖搜吏弊,汰冗员,分月纲解,自是不复挪移。
知泉州,升华文阁待制,请兴国祠以归。兴国祠满,除敷文阁待制致仕。嘉定改元,召赴行在,进龙图阁待制、知婺州。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八。其在从班日,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中用事,而颖谢绝之。常言:“士以不辱身为重。”其为少宗正,而丞相赵汝愚适归,相遇于废寺,泥雨不能伸足,但僧床立语曰:“寄谢余参政,某虽去而人才犹在朝廷,幸善待之。”颖曰:“相公人才即参政人才也,使果贤,参政之责,非宰相之忧也。”余参政,端礼也。余继相,卒于善类多所全佑,颖之助云。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注] ①荒莱:犹草莱,亦指荒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B.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C.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D.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有许多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本文中“除”是授予职务的,“罢”是免除职务的,“调”“迁”“移”是调动职务的。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预定,故言行在所耳,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是为“改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颖为政务实,得到上司赏识。对官员索取百姓的租税一事,刘颖提出建议,上司张浚高兴地接受了;刘颖在王佐手下任职,他的能力得到王佐的肯定。
B.刘颖为百姓办实事。他在浙西任职时,治理湖泊,禁止百姓在重要水域筑堤,百姓的田地有了依靠;他在江西任职时,采取措施,收复被荒废的土地。
C.刘颖精明强干,尽心尽职。务场的一些做法损害国家利益,他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前任主管官员的一些做法有失体统,他就停止这件事。
D.刘颖刚直不阿,为人正直。他不会刻意去巴结权贵;被贬归乡的赵汝愚交代他转告已接替自己做丞相的余参政,要善待朝中人才,刘颖做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
(2)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出者爱返”是人们喜爱的箴言之一。书法家喜欢书写它,文学家喜欢诵读它,哲学家喜欢解读它,慈善家喜欢拿它来鞭策自己,普通人喜欢用它来告诫自己。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新书》,说邹穆公爱民如子,国家富强而知礼仪,穆公死时,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傲童不讴歌,琴瑟无音”,一直到了第二年,人们才开始娱乐活动。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疑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请结合材料,以“爱出与爱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