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临夏州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fēi 身( 析(pōu   追本源(

    B. 护(     liáo   莘学子(xīn

    C. 红(yīn 首(qiáo  那(chà 少不事(gēng

    D. 人(yōu  广mào 哗(xuān   有成效(zhuó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二十世纪60年代,便有人批评“凯旋而归”是错的。“旋”就是“归”,再加一个“归”字,岂不是“叠床架屋”吗?

    ②老李的心脏病很严重,医生劝他立刻手术,他拒绝了,说自己身体好能抗住;医生又劝他半工半休,可又是与虎谋皮,没有结果。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上级想多看成绩,基层就会多展示好的一面,粉饰雕琢自然就会多一些。

    ④今年我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可谓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⑤还有不到一百天就要参加高考了,同学们应该珍惜还在校园的日子,一旦毕业,大家就都会各奔东西,风流云散了。

    ⑥“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但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②④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打通舌尖上的“最后一公里”;在外卖平台的穿针引线下,食客与餐馆完美相遇,也难怪千篇一律的方便面被消费者抛诸于脑后。

    B.由于报纸、影像、网络等媒体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C.希拉里和特朗普仅凭互撕,就愣是把大选演成了“极限挑战”——频频传出的丑闻和负面新闻不断刷新着美式民主的底线,也挑战着选民心理的下限。

    D.联合国新世纪初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中,无论是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还是降低儿童死亡率、与艾滋病和疟疾等疾病作斗争,中国大多已经实现。

  • 4、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观赏这山村美景,我早早地起了床,只见四周白茫茫一片,在雾气中传来牝鸡司晨的声音。

    B.春节免不了走亲访友,这时候最让人头大的就是那些三姑六婆,她们一见面就问啥时候结婚啊之类的私人问题。

    C.在高考倒计时100天之际,我们除了要加倍努力,更要时刻反思学习方法上的错误,矫枉过正,才能获得学习上的高效率。

    D.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如果胶柱鼓瑟,就只能落后且永远没有出路。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①北京香山的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它里面有不少殿塔、亭坊,有许多形态生动的造像。同时,它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树木也相当繁密。如果登上金刚宝座塔的高台向四周望去,就会觉得这里正是一片久历年代的丛林,而殿堂、牌坊等,不过是点缀在苍翠的林子里的一些建筑物罢了。

    ②我是旧历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那时候山上的气温自然已经比城里的来得低些。可是,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秋色正在怀孕呢。

    ④到了近日,情景就突然改变了。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而且它来得那么神速,正像我们新中国各方面前进的步子一样。

    ⑤我模糊的季节感被惊醒过来了。

    ⑥在那些树木里变化最分明的,首先要算爬山虎。碧云寺里,在这个院子,在那个院子,在石山上,在墙壁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它那蔓延的枝条和桃形及笔架形的叶子。前些时,这种叶子变了颜色的,还只限于某些院子里。现在,不论这里那里的,都在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它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⑦叫我最难忘情的,是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它的年龄自然没有大槐树那么老大,可是,从它粗大的根干看来,也决不是怎样年轻了。它的枝条从槐树的老干上向上爬,到了分杈的地方,那些枝条也分头跟着枝桠爬了上去,一直爬到它们的末梢。它的叶子繁密而又肥大(有些简直大过了我们的手掌),密密地缀满了槐树的那些枝桠。平常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因为彼此形态上尽管不同,颜色却是一样的。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人们从下面向上望去,每片叶子都好像是透明的。它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⑧像这样地显明而急速地变化着颜色的,除了爬山虎,当然还有别的树木。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它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⑨碧云寺的附近,特别是右边和后面的山地上,那些柿子树和别的许多树木……我们就近望去,更是丹黄满眼了。

    ⑩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悲秋”,是我们古诗歌传统上一个最常用的名词。引起诗人们伤感的自然现象,当然不是单纯的,草木的变色和零落,却可以说是当中有力的一种。我们知道,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⑪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段时光。在农业经济上,秋天是收成的季节;在气候上,在一般自然景色上,秋天也是很可爱的(这,你只要把它去跟接着来的冬天比一比就得了)。古人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⑫就说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或诗人们的一切作品,对于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固然是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气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是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的。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⑬我不是什么老北京。可是,凭我这些年来的经验,我敢大胆地说,秋天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尽管我们还嫌它的日子短了些。当这房子里火炉还没生火,气候凉爽可是并不寒冷的时候,观览香山一带(包含碧云寺在内)自然的丰富色彩,正是北京市民和远方游客一种难得的眼福。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我们却要在这种红、黄、赤、绿的自然色彩的展览中,作一个纵情的、会心的鉴赏家!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散文杂文卷》,有删改)

    1第③段“秋色正在怀孕呢”一句好在哪里?

    2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有人说第⑫段画线句不通,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碧云寺的建筑不过是在点缀一片久历年代的苍翠的丛林。

    B.第⑦段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爬山虎的多彩来突出大槐树的美丽可爱。

    C.第⑩段承上启下,由对碧云寺秋色的描绘过渡到对古人悲秋的议论。

    D.文章描摹秋色的变化,细腻而又精致,展现了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E.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说明“现在”不再像“过去”那样悲秋。

    F.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引用于一炉,语言典雅凝重,庄谐相间。

    5综观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什么景物?为什么这么写?

    6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在后半部分插入了有关“古人悲秋”的议论,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是“______”的缘故。

    (2)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屈原志向远大,能与日月的光芒相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赤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刺了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塞外空旷、寂寥、肃杀的战地风光。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代的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学习;然而,当今的普通人,“_______________”,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但最终落得“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意象,“归雁”常被诗人赋予游子、征人思乡的意味。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即是如此。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彰显出诗人心忧家国、情牵百姓的高尚品格。

    (2)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悲愁情绪。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求学时身体所受之苦,在风雪中“______________”,回到住处“_____________”,借此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襄邑[注]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襄邑:即汴都县,在今日的河南。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2下列选项对第一联诗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游人在栽满榆树的百里长堤上,吹了半天的风。

    B.行船映衬在两岸的红花之中,榆堤上吹来一阵风,行船半天就走了百里。

    C.两岸的落花照红了水中的船影,风吹得百里长堤上的榆树在半空中摇曳。

    D.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船乘风,沿栽满榆树的长堤,半天就走了百里。

    3从“云”与“我”的关系的角度,对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镃基:农具,相当干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子:先,已故的。指已逝世的长辈。文中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B.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助成王平定叛乱,被封于鲁国。

    C.四境:指四方国境。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邮:指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驿站。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能在齐国重建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因为孟子认为管、晏二人不值得自己学习。

    B.孟子说,曾西不敢和子路相比,不屑于与管仲、晏子相比,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C.孟子认为,周文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方圆百里的基业兴起,是非常不易的。

    D.孟子认为现在齐国拥有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很久没出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百姓饱受暴政压榨,而齐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推行起仁政必定事半功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2)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人生须知负担当的苦处,才能知尽担当的乐趣。——梁启超

    尽管担当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担当,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

    担当感与机遇成正比。——威尔逊

    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的高度担当感。——李奥贝纳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