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泓水之战中,( )面对敌人,迂腐地讲仁义而错失战机导致大败。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B.庄生晓梦迷蝴蝶
C.沧海月明珠有泪 D.当时七夕笑牵牛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垆边人似月 垆边:指酒家 B.皓腕凝霜雪 凝:聚集,凝聚
C.未老莫还乡 莫:不要 D.还乡须断肠 须:一定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节能、低碳技术的应用最大不同在于改变了以往环境的末端治理思路,____转向了污染源头的具体防控,在节约能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____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被改变,_____颠覆性的化石能源节能、低碳的技术____解决我国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____快速、大面积地推广节能、提高能效的颠覆性低碳创新技术,____真正从源头上彻底减少我国在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A. 因此 而且 / 是 如果 就
B. 从而 同时 唯有 才是 / 才
C. 于是 从而 只有 / 要是 那么
D. 所以 并且 只要 就能 假如 /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行人,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________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_________;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第二定律。_________,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_________,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A.进退维谷 冷眼旁观 归根结底 严阵以待
B.进退无门 袖手旁观 总而言之 未雨绸缪
C.进退维谷 袖手旁观 归根结底 未雨绸缪
D.进退无门 冷眼旁观 总而言之 严阵以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课程开始,王亚平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王亚平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为什么会出现“点水成冰”现象?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暂时处于亚稳态。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和颗粒,就能打破它的稳定状态,迅速结晶的同时释放大量热量,因此,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实验的差别很大。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而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接下来的液桥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由于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好比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样一层“虚拟”的薄膜,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课堂”中,还有人气“顶流”冰墩墩前来助阵。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这最早由牛顿提出,是一个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是用一定的逻辑法则在头脑中进行物理问题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在科学发展史中并不鲜见,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对接实验,帮助人们认识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爱因斯坦用理想升降机提出了强等效原理。牛顿的思想实验也被称为“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李云舒《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
材料二:
记者:天宫课堂上,耳目一新的实验让大家不再是“雾里看花”,对背后的科学原理也不再是“勿理物理”。看来,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黄伟芬:在设计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
叶菲菲:天宫课堂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发现地面的生活经验都被打破了。天宫课堂实验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体系,引起了大家与原有认知的冲突,会引起深度的思考,这样就会引发学习行为。
记者:航天员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找答案。我们是如何设计这些实验的,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黄伟芬:“小实验,大道理”,实验内容不仅是实验现象的展示,更要呈现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设计实验时,我们广泛征求了多方意见建议,一方面从现有教学体系出发,选取概念清晰、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的候选项目,紧扣中小学生教学实际,兼顾媒体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程约束条件,在确保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再讨论项目的可行性。经多轮专家讨论评审,对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讲解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最终呈现给大家精彩纷呈的授课实验项目。
太空授课是载人航天科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后续我们也将以太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发挥好太空授课的引领作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此外,面向孩子们征集的搭载实验项目也在按计划推进中,我相信来自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也将是我们后续天宫课堂的精彩一笔。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形式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王亚平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大屏幕就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摘编自央广网《刷屏的“天宫课堂”是如何实现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课堂不在于展示实验现象,而在于呈现科学原理。“热冰”实验、“液桥”实验、微重力下的抛物实验都是这样一种理念的体现。
B.空间站“液桥”实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气液界面之间表面张力的作用,打破了地面不能完成“液桥”实验的生活经验。
C.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被抛出的冰墩墩沿原方向匀速前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失重时物体运动的规律,符合天宫授课选择实验原则。
D.天宫课堂借助小实验在科普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启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带动形成了一批科普活动,让科学不再是“雾里看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课堂之所以被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采用了天地对话形式,其技术水平是普通线上课堂无法企及的。
B.小实验蕴含大道理,天宫抛物实验验证了牛顿的“高山大炮”思想实验,这一思想实验成了人造卫星、空间站发射的重要依据。
C.天宫课堂强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如果所选实验不能体现天地差异,那么其作为天宫实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D.设计未来天宫课堂的项目时,在充分考虑现有教学体系和工程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专家们会把大众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天宫课堂”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加以概括。
【5】三则材料都围绕“天宫课堂”展开,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按这样的顺序编排三则材料对了解“天宫课堂”有什么好处。
7、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守军威武雄壮的气势。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感慨阔水有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不禁让人反向联想到男子的荒唐、没有准则。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自己与朋友月下吟诵诗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的同学衣着华贵,光彩鲜明,如同神人,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己内心有更高层次的享受。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所以就产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2)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势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忆当年抗金战火弥漫扬州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壮志犹存,感叹自己被弃置不用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_______”和现实中的“_______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7)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螃蟹虽“六跪而二螯”,但是用心浮躁导致“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京口怀古
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①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②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释】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2】有人认为“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子产,名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市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以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文本二: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节选自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B.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C.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D.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后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
B.文公,指晋国国君重耳。“文”是其年号,“公”是先秦时期诸侯的通称。
C.隶人,古代称因罪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文中指职位低贱的官吏。
D.乡校,指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因为丧事,没有接见郑国国君,并且用狭小的屋子接待,这实际上是对郑国的怠慢,甚至侮辱。
B.子产面对士文伯的责难,强调晋过去对诸侯礼遇周到,而现在傲慢拖延,己方为保护礼品,不得已毁坏围墙。
C.子产的话使赵文子产生了很大触动,赵文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并答应了子产把围墙修好了再走的请求。
D.对于民众的意见,子产认为,不能害怕言论,也不能堵塞言论,对的就采纳,不对的就防止,是好是坏,先观察一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
(2)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14、青岛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由十多年前的每年约60万册,降到了每年约6万册,学生一年的借阅量平均不到每人3册。这种现象在高校和中学都很普遍。请对“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