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重量。”他所说的这个“句号”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结束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D.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2、孙中山赞誉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因为它
①是最著名的武装起义
②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
④表现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种姓制度”,第三等级是( )
A.首陀罗
B.吠舍
C.刹帝利
D.婆罗门
4、下图所示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作者是( )
A. 李贽 B. 魏源
C. 严复 D. 康有为
5、张謇于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从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受到严重打击。据此材料可知
A.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 B.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 辛亥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 大生纱厂被列强接管
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叙述正确的是
A.1898年公车上书拉开了序幕
B.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
C.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变法
D.光绪皇帝发动政变镇压了这次变法运动
7、只有改革才有当代中国的发展。我们在城乡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动农民、工人的积极性
B.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C.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几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的事件是( )
A.南京解放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9、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实质性变化是指( )
A.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
B.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
C.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
D.成为共和制国家
10、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控制着北京政府和云南的军阀分别是
A.段祺瑞、陆荣廷 B.段祺瑞、唐继尧
C.张作霖、陆荣廷 D.冯国璋、唐继尧
11、秦朝与西汉在对待儒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两者的根本目的却都是为了( )
A. 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B. 加强思想控制与君主专制统治
C. 笼络知识分子 D. 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12、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的节日。规定“十一”长假依据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和平解放北平
D.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13、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其寓意是
A. 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 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
C.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14、为了更好地学习了解党史和新中国史,八年级的小林同学制作了以下时间轴。下列选项中,各时间点与事件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 新中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
B.中共八大 新中国成立 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C.新中国成立 中共八大 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D.新中国成立 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八大
15、20 世纪 90 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6、《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评价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实现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B.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与洋务派的改革追求一致 D.主张学习西方符合时代进步潮流
17、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对中共及对日政策。确定了停止内战,并与中国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直接促成这一政策产生的事件是
A.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蒋介石清理内部反对势力 D. 国民政府西迁
18、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里的“公”指的是( )
A. 关天培 B. 林则徐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20、下列哪个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期间形成了以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22、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23、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举国欢庆。以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请你补充完整。
(中共一大)①________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②________,实现③________。
(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④________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⑤________,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⑥________合作,建立⑦________。
(中共四大)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
(中共五大)1927年4月在武汉召开,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对中国革命根本问题做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⑧:________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确立⑨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4、图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图片折射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请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人物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建立何种政治制度?
(2)图2人物人物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该政党的政治纲领又是什么?
(3)图3杂志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25、英雄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和脊梁
(1)在虎门之战中英勇献身的广东水师提督是__________。
(2)“黄海抗倭寇,英名留千古”所称颂的英雄人物_________ 。
(3)19世纪80年代,率领湖南将士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是________。
(4)在戊戌变法中高呼“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殉难的人物是谁_______。
26、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 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27、意义:日本企图_____________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在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
28、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___;第一届政协会议决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___。
29、《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中的①处是___________(地名);《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的②处是___________(地名)。
30、_________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____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1、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遭受列强侵略,逐渐沦落的苦难史和屈辱史。
请回答:
(1)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最早向中国走私鸦片牟取暴利的是哪个国家?通过哪一条约的签订,列强最终强迫清政府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列强制造了众多的暴行和罪行。放火焚毁圆明园的是哪支强盗军队?19世纪90年代日本侵略军制造的哪一次大屠杀致使两万多中国人遇害?
(3)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采取的手段有哪些?邓小平指出“中国是带着自己的首都被外人侵占的屈辱进入20世纪的”,邓小平所指的是哪场战争?
32、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了,那么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被迫开放的港口有哪五个,说出其中两个。
33、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进步的历史意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共和国某次会议概述
时间、地点 | 1978年底、北京 | |
内容 | 思想上 |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
政治上 |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 |
组织上 |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 |
作用 |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使中国开始富强起来,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根据材料,请问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