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7年9月18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中写道:“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响了……红军们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从这段话中我们不能够读到的信息有
A.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全面抗日阶段
B.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D.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其中一项法令规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这项法令变革的是
A.政治方面
B.文化方面
C.经济方面
D.军事方面
3、新疆设立行省是在
A.1871年
B.1875年
C.1884年
D.1876年
4、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在
A.北平 B.多伦 C.长春 D.沈阳
5、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强迫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C.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6、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从十五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先后发生了四次变化,但其内容的一脉相承性从根本上反映了( )
A.指导思想就是各时期领导人的思想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C.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成不变的
D.中国逐渐转向资本主义道路
8、这个制度既保证了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同时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满足各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该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9、邓小平说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决定实行三大改造
D.对当时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
10、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是和( )签订的。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11、下图反映的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场景:风度翩翩的中国外交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代表新中国,首次坐在这个不平凡的席位上,情不自禁地仰身大笑。乔冠华“仰身大笑”的原因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C.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
1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经营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企改革
1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介绍了孙中山进行的革命活动,其中有一个是不符合事实的
A. 建立中国同盟会
B. 提出三民主义
C. 提倡新文化运动
D. 创立中华民国
14、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书中,赞赏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已先后辉映”,又言洋务运动“终因徒袭人之皮毛,而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抗衡)”,上述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 )
A.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15、“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32个装备方队以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7个模块按照联合作战编成,接受检阅。这说明我国
A.海军建设及作战能力需加强
B.军事力量已经跻身世界第一位
C.海陆空作战体系已坚不可破
D.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17、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土改的是省份是
A、浙江 B、江苏 C、江西 D、西藏
18、20世纪50年代,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曲歌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词中的“人民战士”指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中国国民革命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9、“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扩大鸦片贸易
B.日本割占中国台湾
C.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D.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20、“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对材料中“吃人”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B.封建社会刑罚惨无人道
C.封建社会存在人吃人现象 D.儒家学派思想吃人的本质
21、评价:积极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性质:___________
局限性: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2、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离不开中国。根据提示写出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的名称。
(1)1991年我国加入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
(2)2001年6月中、俄等六国在上海结成的新型区域性组织是_______________。
(3)2001年12月加入的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组织是_______________ 。
23、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提出______“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6月初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______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24、世界的一隅,经过历史的洗礼,让我们刻骨铭心。
(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 、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 。
(3) 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25、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地主阶级被消灭——
(3)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5)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26、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 ),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与陕 北红军胜利会师。
27、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是____;1992年,邓小平____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8、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______的著名论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______的著名论断。
29、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______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0、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_______、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英、中法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_______为商埠。
3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改革开放”成果展览。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展览一:伟大转折】
(1)改革开放是在哪一年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在这次会议上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指出这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
【展览二:领袖风采】
(2)谁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展览三:城市改革】
(3)1984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什么?
【展览四:开放窗口】
(4)哪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2001年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的事件是什么?
【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6)结合所学知识及改革开放的成果,你认识到什么?
32、一些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1842年8月在这里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里”指的是哪座城市?该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1912年在这里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名称是?
(2)1931年,日军炸断了一段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攻占了哪一座城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什么?
(3)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日军在这里制造的骇人听闻的惨案是什么?
33、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学们对相关历史很感兴趣,请你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3)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最后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
34、 材料一 一位祖籍香港岛、1843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1901年又被驱逐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历尽苦难的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几十年来的颠沛流离,都跟近代史上几个战争有关。
材料二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三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师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诏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侵略战争有关?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说这些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何主要影响?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有什么感悟?
(4)面对屈辱,中国人也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材料二三分别进行了什么探索?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