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失败论的是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14年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被日本割占与下列哪个条约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这一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最主要是指( )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B.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副对联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A.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 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 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D.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5、科举制正式废除是( )
A.1900年
B.1905年
C.1918年
D.1919年
6、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
①必须打游击战争 ②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③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④必须建立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7、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8、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9、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材料中的“会战”是指(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淞沪会战
10、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材料阐述了废除科举制度的( )
A.曲折性 B.必要性 C.复杂性 D.局限性
11、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A.玄奘 B.文成公主 C.松赞干布 D.鉴真
12、“一纸惊世骇俗的契约,十几个庄严的血指印,宣告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常识的时代到来了,亿万农民从此告别饥饿。”上述文字描述的对象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贫苦大众
B.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团队
C.研制“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
D.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普通农民
13、下列对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4、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C.北伐战争胜利纪念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5、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6、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文革期间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列成就产生于该时期的是( )
①中日建交 ②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发射东方红一号 ⑤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17、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这幅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南京条约》
18、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第一个胜利是(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徐州会战
19、联合国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材料反映的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20、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2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战役,
(1)解放了东北全境—— ______ 。
(2)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一一 ______ 。
(3)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______ 。
22、国运兴衰,基于教育。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________。
(2)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________。
(3)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________,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________。
23、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创近代探索路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两个一百年,即到______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_____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是_________。
26、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请结合下列史实写出对应的条约名称。
(1)外国侵略者最初从 中获得领事裁判权。
(2)增开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3)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4)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的条约是 。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___________开始,最先践行的是安徽凤阳___________。
28、___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1954年,召开_______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29、在中共十八大上,“____”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0、_________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_________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31、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中国,思想的传播不外乎以三种方式为主:创办刊物、成立团体与政党、领导武装起义。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1)当时在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2)举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代表著作一部。
(3)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哪个?它虽建立在海外,但领导了哪次起以后名声大振?
(马克思主义)
(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伟大爱国运动是哪一事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什么?
(5)通过以上内容的探究,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32、列举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和模范人物。
33、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请说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并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5月—1958年10月河南大事年表
1949年 5月 | 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行政中心驻开封市 |
1953年 2月 | 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颁布布告,宣布土地改革胜利完成,立即转 入生产运动。 |
1954年 8月 | 1日,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535 名代表出席会议,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河南的普遍建立,也标志着 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在河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1956年 | 3月底,全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占应 改造手工业总人数的94.34%。5月,全省已建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5665 个,入社农户达9231046户,占总农户的95.73%。12月,全省500户私营 工业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城市私营商业改造占到应改造人数的95%。 |
1957年 12月 | 经过艰苦努力,河南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工农业生产主要产品预计指 标 |
——根据《简明河南党史》整理
(1)依据材料,结合当时国内形势,说明河南上述变化发生的背景。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时期河南的发展变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