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方红1号属于 ( )
A. 实用通信卫星 B. 人造地球卫星 C. 气象卫星 D. 侦察卫星
2、在维新变法中献身变法,在刑场上吟诵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志士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宋教仁
3、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C. 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话是一位维新志士临刑前说的,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这位维新志士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林旭
5、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内容属于大纲规定的是
①减租减息政策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
③没收地主土地
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6、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人民反抗侵略的历程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近代抗击英国侵略的历程
7、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历史观点
A.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C.《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D.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相继传入中国
8、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下列属于民用工业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9、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7周年。对“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中国政府不向香港派驻军队
D.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10、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清政府武器装备落后 B. 清政府准备不足
C. 清政府指挥失误 D. 腐朽的社会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社会制度
11、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 )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某文献在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该“文献”
A.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D.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13、下面是英军书记官斯文侯的一段记录。这段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命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最乱。”最后,英法联军又纵火把圆明园烧毁,“黑烟结成浓云,弥漫北京天空,向东南流动百余里”。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经过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原因
D.八国联军侵华进行屠杀劫掠
14、下侧卡片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望厦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南京条约》
15、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6、关于下图中的历史事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的时间是1951年5月
B. 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
C. 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
D. 实现了祖国领土的完全统一
1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创举是
A. 自愿互利 B. 农业合作社
C. 赎买政策 D. 公私合营
18、美国纽约的广场上矗立着他的塑像,美国的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为纪念他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取得伟大胜利,今天,他的英名已成为世界禁毒的象征。此人应是
A.左宗棠 B.林则徐 C.邓世昌 D.李鸿章
19、“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首诗况颂扬了一位为收复新疆做出贡献的清朝将领。他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左宝贵
20、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21、背景:日军企图打通_________,沿津浦路从南北连个方向夹击_______。
22、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_____》,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23、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
(5)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6)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
(8)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24、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________,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________血洒疆场。
25、阅读下列《古代亚非欧区域文明示意图》,回答问题
(1)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苍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位于如图甲中________处(填字母)所在的区域文明,这一地区人民发明了________文字。
(2)有消息称,中国学者近期有望首赴佛教发祥地考古,亲探释迦牟尼习佛之地。佛教发源地位于如图甲中的________处(填字母)所在的区域文明。 C处最早的文字是________。
(3)如图乙是2016年10月30日上海马拉松开赛时的场景。该项赛事起源于如图甲中________处(填字母)的区域文明。这一地区最早的文明是________。
(4)它被称为“永恒之城”,众多古迹至今仍矗立在现代化的繁华大街上,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起伏更迭。大竞技场就是其文化遗产中的代表,该区域文明位于如图甲中________处(填字母)。
(5)G处是一种土生土长的黑人文化,是西非早期铁器时代的代表,它是________。
26、________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统一全国;________年,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7、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________。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________。
(5)巩固措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8、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________任校长,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29、背景: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________,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________走私,发动侵华战争。________年6月,________战争爆发。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5)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1、中国近现代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试探究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及带给你的的启示。
32、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史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四次?按先后顺序列举。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平等条约各是什么?
(3)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哪个?该条约内容哪款的规定表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请列举一位。
(5)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的名称和指导思想各是什么?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请问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3、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写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标志。她的诞生有何重大意义?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会议召开的意义。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这两次会议体现出的共同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