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句均与季节有关,以其所描写的景色、情境,依春夏秋冬物候变化之先后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一地李花,飘零似雪,也为我翌日晨晓推窗时牵起家国之思来,这种思念,经过日光烘托,益其温暖烂漫,浩浩荡荡,明媚千万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

    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热得实在看不到什么了。稍远一点的地方的景象,都给蒙在一层黄胆色的空气的背后,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层带有颜色的空气看远处。

    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

    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常独自拨划着炉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A.②③④⑤① B.②④③①⑤ C.④②③⑤① D.④③②①⑤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洲(jǘ)   (xiānɡ)   (màn) (ɡě)

    B.(chànɡ)   (liào) (cānɡ)   (xié)

    C.(lǔ)   (zēnɡ) (mào) (qiú)

    D.(zǔ)   (è)   (jìnɡ)   (chén)

  • 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满义)中布被曹操击后投奔刘备,屯扎小沛;刘备出兵抵御袁术时夺了徐州,把小沛还给刘备。不久吕布又攻小沛,刘备兵败,投年曹操。

    B. 《白光)题中的白光,既指白银之光,又象征着陈土成毕生道追求的升官发财的欲望:白光的虚无性、虚妄性,注定了陈土成人生归宿的悲剧性。

    C. 《边城》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端午节时人们到河边,上吊脚楼看年轻小伙儿,姑娘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对“傩神”的崇拜,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D.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茶馆)裕泰茶馆伙计李三的这句台词,反映了他对掌柜的不满,也道出了普通民众在时局动荡中内心的真实感受。

    E. 在成立“海棠诗社”时,众人根据住处都起了个别号,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薛宝钗别号“蘅芜君”;贾宝玉别号“绛洞花主”“恰红公子”;情春别号“枕霞”。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和老挝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了互信,中老两国形成了颠.扑.不.破.的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一、如.既.往.地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③医疗体制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剑.走.偏.锋.,其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辩证法,是针对药价虚高、医患矛盾的治本之道。

    ④目前银行业整体流动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银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存款大战”的说法难免危.言.耸.听.。

    ⑤尽管这一地区环境恶劣,荆棘丛生,丘壑纵横,山.高.水.低.,但这里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改变了面貌。

    ⑥“二战”期间,大批中国劳工被强掳到日本从事矿山开采,因非人待遇,很多人累死他乡。对此,日方组织活动大赞中国劳工踏实肯干,实为兔.死.狐.悲.之举。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②④⑥

  • 5、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弘一法师,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B.第四段结尾处的“郑重其事”一词是反语,带有讽刺之意。

    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文章倒数第二段,使用第二人称,更加令人警醒、引人反思。

    E.作者认为,缺乏庄重,人生和城市都会变的轻浮。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3请鉴赏分析结尾画线句子。

    4请结合全文归纳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5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缺乏“庄重”的事情?请试举一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两句化用《诗经》中 的诗句,借恋人之间的思念,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2)苏轼在《赤壁赋》侧面描写箫声的哀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写秦人把从六国搜刮来的玉当作石头,珍珠当作土块,十分挥霍的句子是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比喻女子美好的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都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愿望。

    (3)韩愈在《师说》中曾经用一个反问句谈到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疑难问题,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典故描述蜀道来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的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安史之乱导致诗人无由得知亲友消息的焦虑忧愁。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的上片中描写了傍晚时分边塞雄浑苍凉的景象,这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作者用典故表达对旧友思念,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两句是“ 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⑴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⑷垂死:病危。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诗人笔下无焰的“残灯”、摇曳不定的“灯影”都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B.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

    C. 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D. 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2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改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①安:安然。②持:持守。③兆;征兆,指问题显露。④谋:解决。⑤泮:通“判”,分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方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即轮子,也指车轮最外面部分。与古代车轮相关的还有“轴”“毂”“辐”等。其中,“轴”指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为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词义缩小,被赋予道德含义,文中就指有学问、有修养且地位高的人。

    C.跬步,古代称“跬”为半步,即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跨出两只脚为“步”,即完整的一步。

    D.金,本义为赤金,即“铜”,后泛指金属及其制造的器具,文中为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主张“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开篇即鼓励学习,希望借此使人们改“恶”为“善”。

    B.荀子善譬喻,《劝学》第二段就用了五个比喻,层层推进论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C.《劝学》第三段多用举例论证,荀子连用“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六个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要善于利用外物学习。

    D.《劝学》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5】《劝学》中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乍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但从二者的主张出发细究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异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写作就是发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