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周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妨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A.宋江
B.晁盖
C.林冲
D.武松
2、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和“是”都是动词。
B.“淡蓝色的花”和“一场秋雨”都是偏正短语。
C.“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这个句子中,“出来”做补语
D.“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孤寂。”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3、下列选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抢夺 呛水 戗金
B.寥寥 未雨绸廖 姓廖
C.怔忡 一撮 银箸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
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⑤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城:修筑城墙。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将 不 择 人 以 官 为 先 后 取 败 之 道 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将军?
6、清平乐·检校山园①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②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山园:作者在江西带湖的居所。②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
【1】上片中用“________”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环境的满意;下片中用“_________”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与心虚。
【2】这首词表达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7、综合运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八年级开展了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古诗按照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主要是指初唐后形成的诗歌体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古体诗与之相比形式会更自由。以下不属于古体诗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为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你的班级准备出一期以“诗海泛舟”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参考示例,为黑板报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栏目一:走近诗人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古代诗词名家。
栏目二: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诗歌阆苑群芳竞秀,优秀的诗人层出不穷,才情飞扬的诗作令人激赏。请你向大家推荐一首“诗王”白居易或“诗佛”王维的诗歌,并具体说明推荐理由。
8、古诗文默写填空。____________
(1),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4)杜牧《泊秦淮》中用曲笔讽刺那些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官僚的名句是: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5)酒是文人的爱物。如《水调歌头》中苏轼有“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浣溪沙》中晏殊有“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9、材料一:
材料二:
走进大运河博物,探寻运河“前世今生”
①江苏省扬州市三湾古运河畔,近8万平方米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巨船泊在岸边,迎接着八方游客。
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大运河在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对外交往、河工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蕴含的中国智慧。
③展厅里,重磅文物比比皆是。
④从河南开封附近截取的汴河河道剖面,长25.7米、高8米,占据了一整面墙。唐、宋、元、明、清历代河道底层土色、沉积文物清晰可见,还标注了历代河面宽度与深度,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一目了然。
⑤55吨的唐代船型砖室墓、27吨的南宋砖瓦窑,都是从考古现场整体套取,反映了大运河与沿岸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长7.5米的兖州府镇水铁剑与造型朴拙的镇水铜牛并列展示,诉说着古人治理运河的故事。
⑥观众在展厅不仅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还能了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饮食风物、舟船样式等。
⑦“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以城镇历史景观再现模式,打造了一个具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的沉浸式展厅,让观众走进运河沿线城镇村落,体验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
⑧“运河上的舟楫”展以实景和数字投影结合,让观众体验沿着运河坐船远行。
⑨展厅里,有一条复制的“沙飞船”。它是明清时期江南大户人家娶亲、看戏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康熙、乾隆南巡时乘用的船之一,相传为扬州沙氏所造,以船速如飞闻名。登上“沙飞船”,便可体验一场运河之旅——从杭州出发,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路航行到扬州。船身轻摇,微波将河面劈成两半,入洞穿桥,走街过镇,两岸山水与城镇风光尽收眼底。
⑩每到周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气旺盛,一票难求。扬州市民李文成夫妇带着孩子进馆参观。“扬州是大运河的发源地,通过逛博物馆,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更会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感到自豪。”李文成说。
⑪“运河湿地寻趣”展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展厅里,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仿真的水环境系统令人眼前一亮。郑晶介绍,这个展览不论是展品放置的高度还是展牌的表达方式,都是从儿童的角度设计的,此外还设有多种互动装置,让儿童在探索体验中了解运河生态知识。
⑫位于地下一层的“运河迷踪”展专为青少年打造。这是一个融合古风和二次元风格的体验空间,让青少年通过“密室逃脱”游戏,了解运河水工科技,领略运河沿岸风物。
⑬“来博物馆,参观不是唯一目的。成年人可以探寻大运河的历史,感受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少年儿童可以在互动体验中走近大运河、爱上大运河。”郑晶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新网扬州7月16日电,记者从扬州市委统战部获悉,2021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将于7月20日在江苏扬州开营,届时,数万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再次相聚“云端”,在体验中华优秀文化中,感受大运河亘古至今的璀璨文化。
②近年来,扬州侨务工作部门组织开展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2019年,来自美国、加拿大、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5个国家的57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在扬州进行为期8天的大运河文化体验之旅,活动中,海外华裔青少年感受扬州历史文化,品尝淮扬美食,领略扬城美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以网络录播的方式进行,运河文化通过互联网传向了海外华裔青少年。静待疫尽相约扬州成为诸多海外华裔的心愿。
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示传播大运河文化,让“流动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图表归纳出两条有意义的结论。
【2】材料二中划线的段落,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文物的呢?并且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句子中产生的效果。
【3】材料二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大运河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的呢?请你简要概括。
【4】材料三中,扬州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播扬州的运河文化的呢?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传播运河文化的方式之外,请你再提两条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10、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耳机偷走少年听力
①近年来,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机产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青少年成为娱乐性噪声最广泛的受害者。
②娱乐性噪声,是指由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所产生的、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声音。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这样的噪声可能来自各种播放器,也可能是从各种乐器发出的,甚至各种玩具如电动玩具车、发声枪支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休闲娱乐场所如迪厅、KTV、游乐园里的声音都可以成为娱乐性噪声的来源。
③当然,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来势汹汹、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研究证明,噪声性耳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赫兹(高频),这一频率的听力损失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
④俗话说:“聋人三分痴。”如果听力灵敏度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引起听力损失,那么它带来的影响不只限于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语言接受能力和言语信号辨别能力下降,还有头痛、头昏、失眠、心情抑郁、反应迟钝和容易激动等神经症状;甚至胃肠蠕动和胃分泌功能失调而导致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⑤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声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声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阈上移的元凶。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科学、合理、安全用耳,可以避免噪声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
⑥正确使用耳机,这是隔离噪声损害的重要措施。经常戴耳机,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听CD的爱好者,应掌握“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戴内置耳机听MP3的爱好者,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⑦对于参加噪声活动者,必要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演员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耳塞进行防护,声音娱乐喜好者也尽量在参加音乐会等大型娱乐活动时佩戴耳塞。
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对保护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耳部疾病及时治疗。另外要提醒,两种情况不要用耳机。一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噪声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二是不在睡觉的时候听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在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1】本文题为“耳机偷走少年听力”,说说你对“偷”字的理解。
【2】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①段“青少年成为娱乐性噪声最广泛的受害者。”中“最”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4】运用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指出下文“我”担忧的理由。
最近我对女儿美美听音乐的事儿挺苦恼的。她戴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让她休息休息,她却说还没听够。更让我担忧的是音量开得很大,喊她都听不见,看书写作业听,吃饭听,睡觉也听,坐公交车上学还听,真担心她哪天会造成听力障碍!说她几句,她就说我小题大做,现在的孩子啊,真拿她没办法。
11、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个如诗婚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①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②原来炊烟是和思念 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炊烟”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中有很多的“不再”。我不再彷徨,因为我有明确的方向;我不再忧伤,因为我有了亲人的关爱;我不再沮丧,因为我取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我不再孤独,因为我有了朋友的陪伴……
请以“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自定立意,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