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个干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最后因公殉职。他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上联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是“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他是( )
A.王大珩
B.杨利伟
C.邓稼先
D.孔繁森
2、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C.设立自贸区
D.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没施投资银行
3、下图笔记的主题是
A.“三个代表”
B.科学发展观
C.“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1978年12月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規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特区建设
B.经济建设
C.政治建设
D.思想建设
5、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是: ( )
A.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地区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其重要意义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祖国实现统一
C.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7、下面不属于新中国诞生后的文艺作品有
A. 《红岩》
B. 《青春之歌》
C. 《茶馆》
D. 《狂人日记》
8、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由此看来,海峡两岸交流发展的基础是( )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原则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
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指的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②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③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创新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10、1979年日本政府宣布向中国提供开发援助,当时的日本外相大来佐武郎坦诚,“500亿日元贷款的项目,如北京和秦皇岛之间的铁路……都是为了把煤炭从内地运出来,从而带有为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材料可以说明( )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经济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C.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
D.中日矛盾彻底烟消云散
11、梦想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梦想。清华大学教授林语堂说:“只希望国中有小小片的不打仗,无苛税,换门牌不要钱,人民不必跑入租界而可以安居乐业的净土”。由此可知当时他的梦想是
A.民族救亡 B.国家富强 C.民族振兴 D.人民幸福
12、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强国的行列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下表是某同学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提纲 | |
1.中共十五大 | 邓小平理论 |
2.中共十六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中共十八大 | 科学发展观 |
4.中共十九大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将下列事件前的序号与相关意义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①——a②——b③——c
B.①——a②——c③——b
C.①——c②——a③——b
D.①——b②——a③——c
15、毛泽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通过这段话,你认为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大”
B.重庆谈判
C.日本投降
D.三大战役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时期的是
A.“解放牌”汽车
B.第一颗原子弹
C.银河计算机
D.籼型杂交水稻
17、1963年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成立体现了我国的哪项制度?
A.民族平等 B.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D.民族团结
1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
A.新发展理念
B.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C.新常态的科学判断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9、下列人物中,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是
A.毛泽东
B.朱德
C.邓小平
D.习近平
20、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施“863”计划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__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和平统一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2、下图会议上通过的文件是__________。
23、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__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
24、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______。
25、榜样人物是时代的先锋,学习的楷模。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________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要看着把沙丘治好”的“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27、(1)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________为司令员的________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______;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________”)。
(3)1977年,________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________的讨论。
(4)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填时间)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____。
28、列举题
(1)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三次巨变,其中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第一次巨变是________,结束了清王朝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次巨变中__________,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并取得成功,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第三次巨变中邓小平实行了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____________(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实行______________,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
(6)中共十五大把_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7)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__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8)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9、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________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30、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1、举例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
32、请写出“四人帮”的成员。
33、问答题
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的成功实践如何?这一实践的成功有何意义?
3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材料一: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什么?
材料二:“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4)材料中,邓小平当时在广东、福建画的“圈”分别是哪几个?他“写下诗篇”又是哪一历史事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