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少年读史记》和《泰戈尔诗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他凭借《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代表作还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
B.在《新月集》中,秦戈尔书写了孩子纯净的心灵、孩子和母亲的感情,诗句中对“爱”的呼唤,显示了诗人的创作思想,即爱是人类的社会理想。
C.《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张嘉的《少年读史记》以孩子的语言、现代的视角对这本兼具史学、文学价值的作品进行了诠释。
D.《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的内容主要根据《史记》中的“本纪”展开,“本纪”记录着各个朝代重要人物的故事,取材范围广,所取人物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2、对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①
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②已陷悲回首,汗马③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1904年赴日留学途中应日本人石井菊次郎要求所作。②铜驼:借指国家。③汗马:指为革命奔走的自己。
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满江红》中“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采菊东篱下”和“人比黄花瘦”,以自然景观的明丽灿烂反衬青春易逝的无限感慨,表达词人对悲苦现实的释然。
B.两首诗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与“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都写出秋瑾作为女子的雄心壮志。
C.《满江红》中“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两首诗词都表达出诗人秋瑾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和救国救民之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人民公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B.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C.走进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5、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予至扶风①之明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③乃雨,甲子④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⑤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⑦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⑧,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凤翔府。②弥:整、满。③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④甲子:农历四月十一。⑤丁卯:农历四月十四。⑥忭(biàn):高兴,快乐。⑦属:同“嘱”,意为劝酒。⑧荐饥:连续饥荒。
【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B.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D.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越明年,政通人和 越三月乙卯乃雨
D.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人之乐
【3】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伛偻”指老人,类似的词还有“黄发”等;“提携”指小孩,类似的词还有“垂髫”等。
B.甲段中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C.乙文中,从“弥月不雨”到“乃雨”“又雨”到“大雨”,雨患成灾,作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喜,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D.甲文作者紧扣一个“醉”字,一个“乐”字,抒发情感;乙文作者紧扣一个“雨“字, 一个“喜”字,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文学家在政治上有何共同观点?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C.乙诗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D.乙诗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5月10日,周口市女企业家协会组织会员买了四大名著、芭比娃娃等,满足留守儿童的“微心愿”。
材料二 前不久,洛阳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汝阳、嵩县、宜阳三个贫困县的23名困难留守儿童来到洛阳观赏洛阳牡丹,参观海洋馆,带着孩子们品尝肯德基,并为他们送上了新衣服、新书包等,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材料三 目前,漯河市已有2000多名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代理妈妈”和孩子经常见面或电话、书信往来,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况。
材料四 5月15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获悉: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河南实行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强制报告机制。
(1)根据以上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超过30个字)
(2)下图是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徽标,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3)请为这些活动拟写一则标语,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8、默写。
(1)晓战随金鼓, 。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竹外桃花三两枝, 。
(4)为君持酒劝斜阳, 。
(5)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6) ,正是河豚欲上时
9、阅读《神奇的蜜蜂世界》完成小题。
神奇的蜜蜂世界
江 南
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中,既有令人关切的趣闻,也有令人折服的奇事。了解了蜜蜂之后,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不得不大加赞叹,不能不对小小的蜜蜂肃然起敬!
蜜蜂是以群体立国的,每个群体都是一个集体,一个有组织、守纪律的大集体。一个集体通常由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组成,其中包括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和只在繁殖季节才出现的几十到几百只雄蜂。由于占蜂群个体数量99%以上的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因此,可以说蜜蜂王国是个“女儿国”。蜜蜂王国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和睦相处,生活、工作井然有序。
蜜蜂王国的城市建筑非常奇特,那里有一片片悬挂着的蜡质蜂巢。在每一个蜂巢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6 000~7 000个正六边形的房孔。在一片片蜂巢之间,有一道道距离相等的空隙,在那里居住着“该国的全体公民”。它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确实是昆虫世界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它是蜜蜂王国里唯一的母亲,其职责就是专门产卵,繁殖后代,因而受到众蜂的高度爱戴和保护。许多工蜂侍奉在蜂王周围,工蜂随时分泌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喂养蜂王,为蜂王做清洁工作。蜂王在蜂群中走动时,工蜂会主动为它让路。如果蜂王要从这一巢脾到另一巢脾去,工蜂们会互相勾连起来,搭成一座临时的“桥”。当蜂群受到外来侵略时,工蜂就会把蜂王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蜂王”是个有名无实的称号,因为它不是领导者,对王国也无支配权。在这个大家庭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众多工蜂,也就是说,是广大劳工。蜂王的寿命通常是3~4年,最长的可达8年,是工蜂寿命的10多倍,成为蜂群中的老寿星。
在蜂群里,工蜂的个体最小,体重约100 mg,但数量最多。从一定意义上讲,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从卵、幼虫、蛹到出房,需要21天。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它们在蜂群内承担着哺育、采集、酿蜜、清洁、保卫、造房等一切工作,甚至分家以及蜂王的命运等重大事宜都由工蜂来把握。
工蜂出世刚刚3周,就迈入中老年时期,这时分泌蜂蜡的功能就消失了。这一信号通知它们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它们分工很细,采蜜者不采粉,采粉者不采蜜,以达到蜜和粉的比例协调。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劳作到体衰力竭而死。在采集的繁忙季节,工蜂的寿命很短,仅一个月左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它们为“王国”同胞的生存和繁衍献出了毕生精力。
“蜂国”虽小,却神圣不可侵犯。每个蜂巢犹如一座城堡,巢门犹如城门。在巢门口,一般都有几只或几十只甚至成百上千只的守卫蜂。它们各个都是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壮年蜂,像边防战士一样,日夜警惕地保卫着“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如果有敌来犯,守卫蜂便迎头截住,群起而攻之,连咬带刺,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巢内蜜蜂收到敌情警报信号后,全体动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战斗。蜜蜂的螫针上有倒钩,像鱼钩一样,一经螫入就拔不出来。而与此同时,蜜蜂也壮烈牺牲了。
蜜蜂的螫刺是“保家卫国”的主要武器,它不因大敌当前而畏惧,也不因螫刺身亡而退缩,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1】文章第一句话“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蜜蜂世界的神奇?试简要概括。
【4】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蜜蜂的群体通常由一只蜂王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组成,它们都是雌性蜜蜂,在繁殖季节才会有几十到几百只雄蜂出现。
B.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因此,工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蜂王”。
C.工蜂在分泌蜂蜡的功能消失后就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
D.守卫蜂的职责是保卫蜜蜂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当有敌来犯,守卫蜂便群起而攻之,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一例作具体说明。
【6】读完全文,说说你从蜜蜂身上能学到什么?
10、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青花瓷瓶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不时刮过一阵寒风,卷起刚刚停歇的落雪,扬洒在空中。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大雪天,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③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项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④“孩子,你要当东西吗?”老板问。
⑤“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⑥“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腿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将上面的积雪拍打掉,一边把帽子递回给男孩,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⑦“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⑧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⑨“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病。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从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
⑩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⑪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这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盯着男孩。
⑫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流云百福瓶。”老板娘说着将瓷瓶从盒中拿了出来,男孩双脚向前迈进一步,生怕瓷瓶从老板娘手中滑脱,答道:“这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⑬“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⑭“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双手把帽子攥得紧紧地,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⑮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⑯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目光在一处处云纹上停留、跳转,忽然皱起了眉头,嘴角一撇,把瓷瓶递给了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云纹形若如意,绵延不断,蝠纹呈飞临之态,寓意进福,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⑰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⑱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⑲男孩看着老板递过来的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⑳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老板站在当铺门外,探着头,眯着眼,不时在男孩回望时挥手示意,直到那小小的身影远去,消失在转角。
㉑男孩再也没来。
㉒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㉓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1】请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
【3】文章结尾写到:“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请根据上下文回答:当铺老板明白了什么?
【4】文中的老板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11、请阅读《成为杰出的人才究竟决定于什么》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事教育事业将近10年,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惑着我:“成为杰出的人才,究竟决定于什么?”
②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甚至更高学位者,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相反的,有些没有进过大学的自学青年,也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人才。是名校和名师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或是师从名家的人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些没有进入名校或师从名家的青年,也有不少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华罗庚先生是由初中毕业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也只有五六个人。
③经验表明,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人才,基本上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不决定于学校和老师的名气,不决定于物质条件的优劣,只决定于他自己。
④决定于他有无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立大志者方能成大事,孜孜以求者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⑤决定于他是否爱读书。凡杰出人才都酷爱读书,将读书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年少时就热爱读书,四处借书抄录阅读;成名后,他依然以读书为乐,读书伴随他的一生。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主持“夸父卫星”项目的刘维宁,自识字后就坚持每天读书,雷打不动。古人云:“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只有热爱读书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
⑥决定于他是否具有自学能力。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超强的自学能力。英国大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张舜徽就是典型例子。赫胥黎8岁才开始启蒙教育,只上过两年学,他完全靠自学精通了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并获得过英国皇家奖章,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张舜徽一天校门未进过,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的一代通儒。当今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使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无师自通提供了更大空间。不依赖教师,不迷信权威,通过自学,发展自己的特长,将大大有助于一个人成为杰出人才。
⑦决定于他是否能文理兼修。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通人”在古代指的是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人,在今天则指文理兼修、博古通今的人。诺贝尔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个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和精通五种文字的翻译家。很多人只关注罗阿尔德·霍夫曼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却没有注意到他同时还出版了多部诗歌集和散文集。文理兼修使他们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成为学术大师。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子,都要走出专业化教育的误区,打好厚实的文理知识的基础。
⑧决定一个人成为杰出人才的因素有很多,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明确并做到以上几点,是大有裨益的。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全文看,要成为杰出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第7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请为第④段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每天都在告别,告别春天的万紫千红,告别夏天的燃烧激情,告别秋天的无边落木,告别冬天的冰雪世界……告别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决定;告别不是遗忘,而是一个转身;告别不是结束,更是一次崭新的开始……每一次告别,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作为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相信你也有关于告别的故事,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请不要泄露个人相关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