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积累——下面句中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聆听着,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没有一个人有理由让自己失败”这句话始终缠绕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刻印象。
B. 乐队所有作品合辑,同时将公开一部分乐队在之前从没有用任何形式发表过的作品。 其他的一旦确认就公布在那里,请大家拭目以待。
C. “嫦娥奔月”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与日俱增,已经进入成熟期,又向 航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D.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那你怎的连个替补都打不上呢?”。
2、下列对名著《水浒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鲜明地表现了对贪官污吏的义愤和反抗,这种反抗也促使他们走上造反的道路。
C.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女子,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后因醉打山门,毁坏金刚,被长老遣往东京大相国寺。
D.史进大闹史家庄后,投靠师父未果,却遇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在资助金氏父女时,史进拿出十两银子,体现他性格豪爽、慷慨大方。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的句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
B.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不仅赞美了滕子京的政绩、描绘了岳阳楼之大观,而且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及政治抱负。
C.《行路难》的作者是李白,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D.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诓骗(kuāng) 和谐(hé) 懦夫(nuò) 前仆后继(pú)
B. 停滞(zhì) 汲取(xí) 灌溉(gài) 舍身求法(shě)
C. 豢养(huàn) 折扣(zhé) 监护(jiān) 锲而不舍(qì)
D. 中伤(zhòng) 懒惰(duò) 烦闷(mèn) 根深蒂固(dì)
5、阅读下面文吉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调语。
(1)余拏一小舟
(2)偕数友出东直
(3)波色乍明
(4)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二石兽并沉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局促一室之内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未百步辄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甲文张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而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乙文一句“惟此官也”句中的“惟”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世界。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3】这首诗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7、语言实践活动。
(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和漫画,请你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语义委婉,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不超过16个字)
12月19日下午,扬州召开烟花爆竹禁放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宣布从2018年2月1日开始,扬州市主城区范围内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摘自2017年12月20日《现代快报》)
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外婆春节将迎来九十大寿,妈妈要给外婆好好庆祝一下,准备多买一些烟花爆竹。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劝阻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录毕,走送之,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晓雾将歇,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重新获得重用,为朝廷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秋思》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含泪的笑声
秦建荣
①那年夏天,我大学毕业,被广州的一家公司聘用。去单位报到时,父亲去送我,他用浑身都响只有铃不响的自行车,骑了二十多里山路,把我的行李箱带到了火车站。
②看时间不早了,我对父亲说:“你回去吧,我要进站了。”
③父亲看着沉重的行李箱说:“不急,还是把你送上火车吧。”
④父亲就去买了站台票。
⑤排队的时候,父亲把昨天晚上叮嘱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我听得不耐烦,敷衍地应着。
⑥这时响起了一声汽笛——火车来了。
⑦以往这里上车的人并不多,今天却不少,许多人都买了站票,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上火车。父亲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跟着人流往前走,我对父亲说:“你快下车吧。”父亲说:“不急。”
⑧他一直把我送到座位,又举起沉重的行李箱往货架上塞。这时哨子响了,父亲赶紧往外跑,可刚跑到门口,车门“哐”的一声关了。他又向另一个车门跑去,边跑边喊:“我是送人的,让我下车!”可是列车已经启动,最后一个门也关了。
⑨这下糟糕了。
⑩父亲回到我身边的时候,不停地搓着手,嘴唇嗫喘着。
⑪列车越走越快,窗外的大山一座座向后隐去。
⑫我埋怨父亲:“让你下车,让你下车,你就是不下,没一点时间观念,现在只有到商南才能下了!”
⑬父亲站在我身边,像一个做错了作业的学生。
⑭这就是我父亲送我的情景,他把自己也送走了,一直送到了二百里以外。
⑮后来我们一家人说起这事就笑,母亲笑他笨,脑子缺根弦;妹妹则笑得捂着肚子,差点背过气去。父亲被我们笑得不好意思,就给自己找理由说:“不是我手脚慢,是火车司机弄错了,本来应该停五分钟,他只停了三分钟。”
⑯我们为父亲找的这个理由感到更加好笑。
⑰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年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妹妹又讲到了这事,我儿子听了,睁大眼睛好奇地问:“那后来呢?"我说:“当然是坐车回来了,要不咋会坐在这里?”儿子又问:“那是坐火车还是坐汽车回来的?”我没好气地训斥:“真笨。只要有钱,火车和汽车由人选。”儿子不吱声了,母亲却来了一句:“你爸当时身上只有几毛钱,怎么坐车?”
⑱我一下愣住了。
⑲我想起快到商南车站的时候,列车员查票,我准备掏钱给父亲补票,父亲不让我掏,说他自己有。我说:“你晚上要住店,明天还得坐汽车回去,钱够不够?”父亲掏出一卷钱,我看见是十块的,他在我眼前绕了一圈说:“这些钱足够了。”边说边背过身取出一张十元钱补了票,列车员还给他找了两毛。我接过母亲的话说:“父亲当时带着钱啊!”
⑳母亲说:“他带啥了?那天他只带了十二块钱,原准备送你回来,给你妹妹买书包的,结果全花啦!”母亲顿了一下又说:“我当时问你爸咋不让娃补票,他说,娃在外花钱的事由多,我将就着就过去了。”
㉑这回该我惊讶了,我像孩子一样问父亲:“爸,那晚你没有住店?那又是咋回来的?”
㉒父亲摇摇头,笑而不语。
㉓母亲接着说:“他呀,在商南汽车站门口坐了一夜,被人当叫花子往外赶。第二天在车站帮人卸了一车货,才坐货车回来的,浑身脏得就像一头猪。”
㉔啊?原来是这样!
㉕我们再也笑不起来了,我觉得自己的眼里湿漉漉的,平时总爱笑的妹妹眼里也噙着泪花。只有母亲一个人笑着,边笑边给父亲夹着菜说:“那时咱家穷,你爸为了供你们念书,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他从来没为自己花过一分钱。他那天呀,是饿着肚子回来的,后来一顿吃了三个黑馍、两碗稀饭。”
㉖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淌。妹妹趴在桌子上啜泣起来。
㉗从此,我们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从父亲的角度补全“那年夏天”发生的那件事的主要故事情节。
父亲送“我”上火车→①________→父亲流落车站帮人卸货→②__________
【2】文章以《含泪的笑声》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可能总是不能领会父母的爱,有时甚至会表现出不耐烦。本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点呢?请概述。
【4】为什么“从此,我们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笑话”呢?
10、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第⑥段中划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4】第⑥段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能不能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1、阅读《上天种的花》,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天种的花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眼望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神仙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⑪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到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⑫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⑬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1】阅读文章,根据事件发展过程和示例填空:发现蘑菇、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描写“狗尿苔”的样子,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选文第⑪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④段“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我们对吃这种“好菜”的向往。
B. 选文第⑤段“终于成熟了”中的“终于”突出我们对蘑菇成熟的期盼和蘑菇成熟后的欣喜之情。
C. 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D. 选文以“蘑菇”为线索,人物内心世界经历了惊奇欣喜、紧张喜欢、小心翼翼、满足骄傲的变化。
【6】选文第⑨段和第⑬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2、请以《我会变得越来越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