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松原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应该明白,当前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__①__有诸多方面的原因,__②__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消除。__③__,要尽快使国有企业解脱困境,__④___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__⑤__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B.虽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绘画创作中,一幅画可以 ,但是最好的笔触应该是从明暗关系、形状和色彩开始。

    ②税收优惠政策纠错不能 ,而是要留出缓冲空间,让企业形成新的预期,经济形成新的平衡。

    ③蜀绣针法讲究,具有 、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疏朗的构图、清秀细密的纹样和优雅尊贵的审美韵味等方面。

    A.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B.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C.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D.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并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 连日暴雨造成四川茂县特大山体滑坡,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茂县所在的阿坝州已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组织州县乡村四级工作力量向受灾群众发放生活必需品,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C. 中华书局在经过论证与调研后,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普适性。

    D. 千余名香港考生在参加清华、北大等内地高校的面试之后,试题“难且怪”让他们意识到了差距,感叹“内地名校不易进”。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进士科考试,在唐玄宗时代,是先考贴经,再考诗赋,最后考策问,这三场考试每一场考完后都要淘汰一些考生,古人称之为“黜(chū)落”。

    B.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复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hūn)腥会滑肠。

    C.就像修葺(róng)古旧建筑那样,参照老舍原著的语汇以及行文风格,把译文中所有的专有名词以及非老舍语言习惯表达尽可能全部替换下来。

    D.这两年翡翠市场再一次火爆,老陈也难免心动眼热,正好又有亲戚在旁边撺掇(duo),想着带侄孙子赚点钱,这才重新出了山。

  •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3】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

    【4】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他曾因佩蕙草而遭贬,又被横加采摘白芷之罪,但他却坚定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阿房宫赋》中作者情不能禁,连接慨叹,用两个假设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如果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_________”;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_________”。

    (3)好风凭借力,顺风驶行船,《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风平浪静中写出景物恢宏壮阔之感。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比喻来感叹人生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不要自我轻视的句子是:“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英雄人物常是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____________”表达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在的怅惘;而苏轼也在《赤壁赋》中借“____________”的追问,表达了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3)在古代诗歌中,很多诗人喜欢用“浊酒”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贫苦的村妇在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某种昆虫来感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强烈的诘问谴责秦统治者搜刮百姓、随意挥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自己韶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的语句是:“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点明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议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陈涉起兵攻秦时天下人的反应。

    (2)刘克庄《贺新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汉代张良以及唐朝将领李筌的典故,表达对韩世忠的赞美之情。

    (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如“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太夫人   忧:父母丧事

    B. 籍请公视   按:追究

    C. 其税役十五年   复:免除

    D. 天下然,衣食滋殖   晏:安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 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 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 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无钱治病,但仍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中国人历来重视气节。上述材料能给正在树立人生观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时代特征和你自身成长的需要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