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是在被催残,被抹杀,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B.有些人有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附庸风雅,是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C.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D.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留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下列关于语法知识、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风云突变”““奇谈怪论”“荒谬至极”“惩治腐败”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在这场殊死较量中,缺乏毅力的选手最终败下阵来。”这个句子中的“在这场殊死较量中”在句中作状语。
C.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黎圣母院》《羊脂球》《项链》等都是他的作品。
D.《礼记》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立(chù) 叱咄(chì) 褶皱(zhě) 惟妙惟肖(xiào)
B.拮据(jū) 绮丽(qǐ) 倔强(juè) 期期艾艾(ài)
C.伧俗(cāng) 哂笑(shěn) 攲斜(jī) 鲜为人知(xiǎn)
D.荣膺(yīng) 惩戒(jiè) 柔嫩(nèn) 妄自菲薄(b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②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③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④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②④③①
5、(题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小题2)翻译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小题3)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4】(小题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小题5)怎样理解“太守之乐”?
6、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着什么?凝聚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7、语言运用。
(1)研读下面三则材料,仿照示例分别概括材料二、三中人物成为道德模范候选人的理由。
材料一:刘兴勇,在妻子生下女儿因病撒手人寰后,他就担负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不仅要照顾襁褓中的女儿,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伺候智障的妻哥。这样的日子,他已坚持了二十多年。
材料二:刘安容,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几十年来,月收入仅30元的他顶风冒雨,巡视在山高坡陡的林场。每天10余公里的跋涉,总里程10余万公里的艰辛,使他管护的森林,不曾有一起乱砍滥伐的案件和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材料三:郑定祥,一位力哥。在与雇主走散后,守着两包价值两万余元的崭新羽绒服,忍着病痛折磨,在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中,寻找雇主十四天。当雇主给他感谢费时,他婉言拒绝。
示例:刘兴勇,孝老爱亲,困难面前不低头
刘安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定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示例,为下面材料中的候选人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生动,有文采。
示例:材料:郑定祥事迹(见材料三)
推荐语:“缺钱不缺德”,贫穷不失信;两包羽绒服,一颗朴实心。风雪中的坚持,让冬天不再寒冷。
材料:重庆黔江区某村小学生小张,父亲因矿难瘫痪;妈妈外出打工,一去就没了音讯;爷爷奶奶相继病逝……小张不仅要料理好自己的生活,穿越崎岖的山路独自上学,还得担负起照顾爸爸的重担。他常安慰爸爸:“爸爸不哭,我们都是男子汉……”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主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和相关的人物故事。
人物 | 古诗文名句 | 故事 |
范仲淹 | (1)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 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立志要做良相,济世为民。他读书异常刻苦,每日边读书边煮粥,待第二天粥凉透了,用小刀在粥上面划个十字,朝吃两块,晚吃两块。 |
欧阳修 | “醉能同其乐,(2)_____,太守也。” (《醉翁亭记》) | (7)_____ |
李白 | (3)“_____,_____。” (《行路难》) | 李白有幸奉诏入京,但皇帝却不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但还是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展望。 |
刘禹锡 | (4)“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但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相当达观,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唐。 |
韩愈 | (5)“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结果龙颜大怒,把他贬到很远的潮州。虽遭不明之冤,但对皇帝仍忠心耿耿,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 |
苏轼 | (6)“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 中秋夜苏轼赏月饮酒时,想起弟弟,希望弟弟在贬官中要豁达,把人间悲欢与月的圆缺一样来看待。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车灯
管秋实
①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客厅就传出窸窸窣窣的穿衣声。那是父亲又在套他那身“装备”,一件老式军大衣,一副承受了不知多少风雪的护膝,一只因日晒雨淋而斑驳不堪的头盔。几分钟后,父亲会跨上那辆老旧的摩托车,打开车灯,奔赴数十里外的学校——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
②曾经,我以为父亲如那辆摩托车的车灯,两道光柱直刺暗夜,照亮前方的路,而我,只需轻轻一抬腿,就能潇洒地跨过,踏上平坦大道。这个想法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
③经过父亲的悉心指导,我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家离学校很远,如果住校,开销肯定不小;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窘迫的家境更不允许。父亲四下打听,得知一位亲戚家在县郊有一间空房,便与亲戚商定,暂时借住。
④学校与住处一南一北,仍然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怎么办?父亲略一思索,大手一挥:“这点苦算什么,我送你!”从此,每天早晨,父亲都帮我裹严实,送我上学,然后自己赶往学校上课,风雨无阻。(甲)
⑤班级有些同学家境殷实,汽车接送都是“标配”,“四轮子”风不透雨不漏,而车灯更为明亮。与其相比,父亲的摩托车则灰头土脸。(乙)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为何别的同学条件优越,而我找个住处都难;为何同学们穿着一件件名牌,而我只有一身校服;为何同学家的车灯那么明亮,而父亲的车灯却如此昏暗……(丙)
⑥终于,压抑爆发了。那天,父亲的摩托车车灯坏了,天黑路滑,一不小心,我们父子连人带车摔在路边的田野里。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丁)父亲一声不吭,满手的泥巴,默默地抹掉粘在脸上的草叶,走上来拍去我身上的泥土。
⑦借着远处微弱的路灯光,我瞥见父亲身上穿了多年的棉袄被划出一道新口子,内囊翻了出来,一块块旧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我凭什么与同学攀比吃穿?我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家人能力有限?而我又为何不能像父亲那样去奋斗?
⑧这一摔,倒下的是躯体,站直了的却是精神。
⑨从那时起,我学习的内驱力与日俱增,那摔坏的车灯在鞭策我奋力前行。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作了发言:“我的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每天坚持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接送、奔波,是他的简朴、执着、坚韧深深地影响了我,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台下,父亲摸摸鼻子,故意地咳嗽几声。
⑩会后,我前所未有地拥抱了一下父亲,并催促说:“爸,赶快把摩托车的车灯修好吧!”
⑪父亲说:“不需要修了,你已经在心里装上了一盏更亮的灯!”
(选自《意林》,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我茫然、埋怨、嫉恨……
A.(甲) B.(乙) C.(丙) D.(丁)
【2】品味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和要求简要作答。
(1)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2)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⑧段单独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5】请简要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诚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发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暴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⑭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完成以下框架图,梳理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1)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
(2)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
【3】牟卉卉老妈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简要分析许朵总想逃离老妈的原因,说说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马的忧伤
①小区来了马戏团,女人、男人、一个两岁的男孩,还有一匹马。马被拴在车的后边,在一群孩子的嬉戏围绕中,它先是沉默,然后焦灼、不安地踢腿甩尾。有个孩子拾来草喂它,那是一种叫蒿子的野草,从小在乡间长大的我知道,马是不吃那种草的。而眼前的马,却垂下头,飞快地吃起来,似乎根本不知滋味,或者那是它记忆中的绿色。它的记忆,应该也有着那一片辽阔的绿色吧,自由驰骋,无拘无束。
②我闭上眼,耳畔的嘈杂远去,拂面的长风仿佛从无边的旷野中吹来。那一瞬间,就像仍在外公家的村庄,依然是小时候,我看着那匹高大的棕色马飞奔在草地上。当时家里人口多,田地也多,可是因为舅舅年幼,外公又长年卧病,所以,那匹马驮起了全家的希望与重担。
③我们当地有一句话:“穷人家惯儿女,富人家惯骡马。”可外公家虽然穷,对这匹棕马却是重视至极。每天凌晨,外公第一件事就是给马拌好饲料。与别人家不同,棕马的饲料除了草,还要添加些玉米,并倒上水拌匀。别人家都是直接用河水给马饮用,而外公却要打来井里的清水给马。外公把马当成了家里的一员,而棕马并没有辜负外公的照料,任劳任怨,将这样一个家庭慢慢从贫穷拉向美好。
④棕马虽然高大,却很忠厚老实,从不踢人,即使我抚摸它的皮毛,它也只是温驯地静默。家里的田地,它默默地付出着劳动,不用鞭子临身便努力向前。可它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有一次,我和舅舅拉着马一块儿去地里送粪,等我们将粪拉到地头,攥着缰绳让马停下来,可是,马却怎么也不停,硬是朝旁边那块地里走。怎么也拉不住它,正在我们僵持的时候,外公赶到了地头。原来,旁边那块地才是我们家的地,而我们待的这块地是别人家的,因为地太像了,所以我们没有分清楚。或许,棕马对土地的感情比我们更深厚,那片它洒落过无数汗水的土地,它会记得每一个角落。一如今天的我,记得它曾经所有的点滴。
⑤闲暇的时候,棕马也会飞驰在田野上,仿佛时光般匆匆。奔跑的年龄,游走的风景,当年的那个小小孩童也已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那个村庄,已成为心里永远的温暖背景,而那匹棕马,也成为生命深处永远灵动的想念。
⑥一阵喝彩声打断了我的回忆,睁开眼睛,眼睛和心灵都已濡湿。眼前的那匹马被牵上了场,它的背上驮着三个人和一张桌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演。在掌声弥漫里,我的心却沉沉地载满了伤感,不知为记忆,还是为了这匹马的命运。如果它生在乡下,虽然劳累,却能亲近土地,亲近自由,可以在长风浩荡里,让蹄声敲碎满地的夕阳,胜过今日的技巧,或耻辱。
⑦在别人的笑声和掌声里,而我,却分明看见了那匹马的战栗,它的眼角,渗出大颗的泪,晶莹中映出这个世界的扭曲与无奈。最后看了一眼那匹马,我推开人群离去,脚步和心情一样沉重。
(摘选自《意林》2020年04期作者李娟)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匹马的忧伤”的理解。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马被拴在车的后边,在一群孩子的嬉戏围绕中,它先是沉默,然后焦灼、不安地踢腿甩尾。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所以,那匹马驮起了全家的希望与重担。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炎你对第⑤段画线句“那个村庄,已成为心里永远的温暖背景,而那匹棕马,也成为生命深处永远灵动的想念。”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12、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有了仪式,这一天与其他日子便不同;有了仪式,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便不同。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我们在节日的仪式里传承文化;国旗下讲话、生日送祝福,我们在日常的仪式里表达情感。
也有人说,没必要在乎仪式。洗脚、送礼、写感恩卡……我们不该只在父亲节(母亲节)那天去展现这种“仪式”,因为它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真正重要的还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真、善、美。
任务一:给校刊投稿,记叙你在某次“仪式”中的经历和见闻,并分享感受。
任务二:以演讲者身份为某论坛撰写一篇演讲稿,与网友分享你关于仪式感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一个任务,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75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