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阿坝州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是( )

    A.嘶哑 箱箧 言不及意 附庸风雅

    B.流盼 法琅 彬彬有礼 抽丝剥茧

    C.忧戚 亵渎 大发雷霆 鸠占鹊巢

    D.旁骛 贸然 漠不关心 形消骨立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端详   精湛   黄粱梦   罄竹难书   暗然失色

    B.震慑   诓骗   挖墙角   山清水秀   变本加厉

    C.沉湎   踌躇   明信片   美轮美奂   心弛神往

    D.诋毁   亵渎   吊胃口   莫名其妙   谈笑风生

  •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括号内词语替换后意思有改变的的一句是( )

    A.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自命不凡)

    B. 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铭肌镂骨)

    C.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求全责备)

    D.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声嘶力竭)

  •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宋代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 “四书”。从明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书。

    B.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C.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D.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与民同乐”的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①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当时自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谪居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讶:惊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一小舟   (2)余饮三大白而别   (3)此   (4)已讶枕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请你品读《夜雪》,说说它与(甲)文的情感有何异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激愤之情。

    B.诗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D.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白居易称赞颈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那么,这一联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说了什么“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10月29日早上7点30分,2017上海国际10公里精英在苏州河水上游览码头起跑。作 为“上马”的前预热,这一赛事己连续两年落户普陀区。这不仅展示了普陀全民健身风采,提升了普陀城区影响力,也为沪上高品质路跑赛事平台増添了更丰厚的羽翼,树立了城市精 品路跑赛事品睥的新标杆。

    1】【1以上是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则新闻稿,请为其拟一个标题。

    2】【2如有问题询问赛事志愿者,以下问题,问得得体的一项是()

    A. 猫宁,敢问X X路在何方?   B. 你这样站在这里,是不是志愿者?

    C. 我要到对面去,能否穿过赛道?   D. 请问,医疗补给站里有水吗?

    3】【3比赛当日,公安部门将对道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下图红线为临时交通管制路段。居委会要通过微信提前将此消息告知附近居民,请代拟一条微信文字。(不超过8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李商隐《无题》)

    (3)爱上层楼,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若夫日出而林霏,_______《醉翁亭记》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7)_____________。倚东风,豪兴徜徉。(秦观 《行香子》)

    (8)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尽管诗人前路障碍重重,却仍满怀乐观自信。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①徐翔是个诗人。

    ②最近,他应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约稿,正在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

    ③不知为啥,他在家里______了多日,始终没有找到以往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些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反复播放。

    ④只是,观看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自己写作十几年了,这种_______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

    ⑤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那时老家生活条件不好,有时他在课堂上读书,或在野外割猪草,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而每次回家看到屋顶的炊烟升起,咕咕噜噜叫的肚子就像被人安抚了,就变乖顺了,随之也不叫了。

    ⑥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

    ⑦闲着没事,他时常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⑧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

    ⑨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的路早已模糊。幸好,有车载导航仪,将徐翔带回了老家。只是,老家面目全非,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早已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

    ⑩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尽快看到__________的炊烟。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

    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简里冒出的炊烟。堂婶无奈地叹气,唉,这就难办了,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拆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

    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怏怏地离开了老家。

    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依葫芦画瓢雇民工垒造了一个。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整得屋里烟熏火燎,直呛得妻子一个劲儿地骂他犯了哪门子神经。他却不顾这些,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简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一样袅袅的炊烟呢?

    一次偶然,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了农家乐一日游。

    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

    徐翔兴趣大增。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沟旁。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片刻,就抱回一捆。他燃起柴草塞进了炉灶。

    很快,炊烟钻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操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间灵动起来。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如今,已触手不及……

    见此,游人们纷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热闹。

    突然,几个保安匆匆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

    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

    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

    【1】根据文意,第③段、第④段和第⑩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A.朝思暮想   苦思冥想   才思枯涸

    B.才思枯涸   苦思冥想   朝思暮想

    C.苦思冥想   朝思暮想   才思枯涸

    D.苦思冥想   才思枯涸   朝思暮想

    【2】文中的徐翔为了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用了以下方式寻找灵感,请将其补充完整。

    ______;②在老家的村庄和堂叔家寻找炊烟;③在城里自家别墅垒灶台造炊烟;④________

    【3】第⑦段画线句写徐翔回忆童年时看到的炊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对文章结尾小男孩问“炊烟是啥”的情节,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平时看不到炊烟了。

    B.说明炊烟已经消逝了很久,孩子已经不认识炊烟了。

    C.侧面表达徐翔对孩子不认识炊烟而产生的失落。

    D.借孩子的提问引发读者对如何保留乡村特点的思考。

    【5】有人认为,本文题目可以拟作“又见炊烟起”,也有人认为应该拟作“寻不回来的炊烟”。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题目?请说说理由。

  • 10、“诸葛亮”借西风

    王金宝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

      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 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 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 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3分)

    父子应是忘年交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 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 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选自《译林》,有删改)

    【1】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2分)

    【1】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选文中有许多或形象生动或意蕴深刻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结合下文理解作者——冯骥才在忙碌什么?对什么糊涂?)(2分)

    (2)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句中加点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什么?)(2分)

    (3)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儿子具体有哪些发光的事物?(2分)

    【1】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回答。(3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