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美国中学生在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 。 。 。 。 。
①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是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
②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③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④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
⑤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
A. ⑤④①②③ B. ⑤④①③② C. ④①⑤③② D. ④①③⑤②
2、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 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制品及污染物。)
C.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客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折腰(zhé) 谷穗(sùi) 断章取意(yì) 随机应变(yìng)
B.瞥见(piē) 摇曳(yè) 间不容发(jiān) 相得益彰(yì)
C.麾下(máo) 积攒(zǎn) 鸠占鹊巢(què) 丰攻伟绩(gōng)
D.旁骛(wù) 黎明(léi) 大发雷廷(tíng) 富丽堂皇(táng)
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杜甫,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望岳》《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B.《论语》与《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孔孟同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C.《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字长吉;《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字璱人。按所生活的朝代,李贺在前,龚自珍在后。
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在《桃花源记》中,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C. 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丘舍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第③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滁人游、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
【4】第③段中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宴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的诗。②畎:田间小沟。③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1】赏析“长堤春水绿悠悠”一句。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下列诗句中,与“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C.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D.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请你参加某班组织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请将下面书法作品正文内容用简化楷体字工整地写在答题卡上。
(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请你结合下面材料中的一句诗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班内要组织一次“青年当自强不息”的演讲活动,请你简要叙述你所了解的一个人物及其事迹。
8、古诗文默写。
(1)_____,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在前不久的经济高峰论坛上,一企业家在发言结束时说:“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勇敢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9、(材料一)中科协2014年启动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科普中国”栏目和互联网+科普活动,已经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响亮品牌。“科普中国”各栏目频道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模式,与人民网、新华网、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上线1年的科普信息内容资源已达1.5TB,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达到50亿人次。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康友所长认为,我国目前有6亿多网民,其中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
(材料二)科普工作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5年前的科普主要依靠文字、展板、场馆等传统手段传播科学技术。尽管全国建有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但与十几亿人口和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平台的现状极不对等。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还存在着先进科学知识仅被少数人掌握、大多数人提升较慢的现象。要全面提升,就要转变工作思路,让互联网公司投身进来。在传播内容、方式、主题上,多思考公众需要,根据公众的自我选择意识,化公众被动接受为主动需要,利用云计算、云平台等分析工具,分析公众的搜索习惯,精准推送内容,做到因人而异,按菜单点菜。另外,也要完善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机制。
(材料三)
项目 年份 | 科普方式 | 传统科普方式占有率 | 我国公民参与比例 |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 |
2012年 | 传统方式 | 83% | 23.5% | 3.27% |
2017年 | 传统方式、PPP模式、互联网+ | 46% | 53.4% | 6.20% |
(材料四)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要有机结合,事业和产业并举,产业是事业的有力补充。截至目前,我国科普产业总体来说仍散、小、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家参与传播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数科学传播工作还没有变成“有利可图”的事。商业氛围能让科学传播事业有较好的市场保障,一些科普节目要面向市场盈利。再说,开展科学基金资助活动,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变得家喻户晓。
【1】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科普中国”栏目上线1年来,我国有6亿多人接受科普。
B.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不合理、不均衡。
C. 互联网+的科普模式已经完成代替了传统的科普手段。
D. 无利可图,是我国科普产业至今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2】分析材料三,归纳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让科普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10、(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专事画竹者不乏其人。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竹子画得清新隽秀、独具一格,因此广为人知。历经40载春秋,郑板桥“日间挥写夜间思”,在熟谙各类竹子的外表形态、独特风姿之后,不惜“冗繁削尽留清瘦”,逐步达到了画筋、画骨、画精神的境界。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将画竹的真谛总结为“画到生时是熟时”。
②“画到熟时”不难理解。经过艰苦磨炼,取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步,画技就能日臻纯熟。何谓“生”呢?生者,新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在熟的基础上再度探索、更上层楼,又会觉得有一些东西还未认识到位,还是生的。画竹如此,对于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由生到熟,变熟为生,再化生为熟,就不难在生与熟的演进中,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
③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满足于熟、止步于熟,却未必能生出巧来。明朝张溥,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完诵熟就烧掉,然后再抄再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因此留下“七录七焚”的佳话。有的人慕其声名、学其方法,却只见其熟、不见其巧,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如果只在旧的认识水平上原地踏步、徘徊往复,不潜心去分析新矛盾、探寻新路径,势必会感到无新可创、无巧可生。也许正因为这个缘由,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观察到X射线却视而不见,与伟大成就擦肩而过;日本科学家古在由直遇见了青霉素却疏于研究,与历史性功勋失之交臂。
④有人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这只是缘于感觉钝化、视线虚化、内心沙化,想象、灵感、激情便随之渐渐枯萎。如此一来,“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而自觉将对象陌生化,往往是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开始。让模糊的眼眸重新清亮、让麻木的触觉再度敏感,重新审视那些本已熟悉的事物,也许,新的风景就会呈现于不经意之间。
⑤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轶事,早已成为文坛典故,似乎再没什么特别的文章可做。美学家朱光潜经过再“推敲”,却提出了新见解:断定该用“推”或“敲”的前提,首先要弄清庙里有几个和尚;倘若只有孤僧步月归寺,这门当然是他自己掩的了,若敲,反倒显得做作。事实上,发扬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大胆设问、勇于质疑,善于从熟悉的事物中理出生疏的因素,有助于揭示新的规律,开掘新的工作面。
⑥“画到生时是熟时”,其实可以推而广之。现实中,积分制不是新事物,但有些地区用积分制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共享,令人眼前一亮;“悬崖村”脱贫难,有的地方反弹琵琶,开农家乐吸引游客,打造扶贫飞索……类似的微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务实管用的方案。这也启示人们: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创新的空间,而是缺少创新的耐心与智慧。
⑦__________________,再熟悉的路途也会有不一样的风光。
【1】本文讲述郑板桥画竹真谛的意图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说有的人慕张溥声名“学其方法”但“结果收效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全文,为第⑦段横线上补充相关语句,使之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11、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5】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12、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句话,它是父母饱含深情的细细叮咛;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师长严厉的批评;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名人大家令你警醒的诤言;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陌生人在当时当可令你心生感动的平凡语句……
请以“这样一句话”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2)字数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