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成都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多年的锻炼,他变成了一个身强体壮、形销骨立的阳光青年。

    B.大型电视连续剧《换了人间》再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金戈铁马的故事。

    C.演讲完毕,他彬彬有礼地向观众和评委鞠躬,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D.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确保农民增收的不二法门

  • 2、下列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及英法政府颠倒黑白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作家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者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B.细节是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一抹亮色。《故乡》中闰土“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神色细节让我们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朝母亲“使了个眼色”的细节能让人反复回味。

    C.《范进中举》中吴敬梓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变化,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荼毒知识分子的罪恶。

    D.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群星璀璨,这里有《三国演义》里的“莽张飞”,他险些破坏“求贤”大计,鼠目寸光;更有《刘姥姥进大观园》里的那个粗鄙庸俗、沦为贾府众人笑料的“母蝗虫”刘姥姥,都是作家极力批判的人物。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骄 附丽 鸠占雀巢

    B.箴言 旁骛 矫揉造作

    C.秘诀 服辩 文彩藻饰

    D.妄想 恣雎 富丽堂皇

  • 4、下列对修辞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比喻)

    B.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借代)

    C. 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夸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年代尺编制】

    同学们对初中阶段所学古代游记进行整理,并制作年代尺,编入手册。请完成相关任务。

    古代山水游记年代尺

    (1)同学们在总结宋代的三篇游记共同特征时,产生分歧。请你结合右侧对应的游记(至少两篇),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A.抒胸臆,直率显豁                    B.重议论,借景抒志

    (2)为了使游记年代尺更完整,同学们补充了清代的一篇游记。在研读姚鼐的《游双溪记》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请你参与解答。

    问题一

    ①画线句与所选“南朝”时期散文在句式上有何共同点?

    提示:结合语句,加以分析。

     

    问题二

    ②大家质疑:文中考据文端与仁皇帝往事的文字,放在游记中是多余的。

    提示:请联系全文,简述你的看法。

    问题三

    ③“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中两个“其”字,凸显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结合全文,借助【虚字助手】,阐述你的理解。

    【虚字助手】其,副词。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②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④请用关键词概括这篇游记的特征,使年代尺内容完整。(关键词形式不作要求)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词的上阕和下阕都有转化,上阕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词的下阕是由什么转化成什么?

    【2】全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来写,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胸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这是某中学一次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分析单。根据分析单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分值(满分120)

    各小题年级均分

    各小题年级得分率

    一、默写

    22

    16.82

    76.45%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

    14

    9.4

    67.17%

    三、文言文诗歌阅读

    16

    9.81

    61.34%

    四、议论文阅读

    10

    7.82

    78.21%

    五、记叙文阅读

    14

    10.52

    75.18%

    六、作文

    44

    35.37

    80.38%

    (1)阅读分析内容,分析本次考试试卷情况,得出一个结论。(不要出现数字)

    (2)请根据本次考试中最突出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完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对“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重要的产盐国,因盐而积聚财富,使得国家军事力量大增。

    B.觊觎池盐的国家为夺取盐池而发动战争,通过大规模产盐来为下步的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C.春秋战国时期,“盐政”概念定型,出现了“盐业官营”。

    D.国库空虚时,朝廷实行盐的国家买卖政策,采取种种措施保证了战争军费。

    【2】下列能体现“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的一项是(     

    A.尧、舜、禹先后成为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都城。

    B.唐朝中叶,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

    C.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国为盐而暴富。

    D.明清时共用,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但售卖私盐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3】如何理解“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就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路径。

    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道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启示。实践告诉我们,遇到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找到答案;面对未来路上的挑战,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应对裕如。

    ③“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循环往复,既能有效推动工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在被断定为“筑路禁区”的地方修筑铁路,成昆铁路工程师们勘测坚持“上山到顶,下沟到底”,攀在峭壁上、悬在半空中,一步一步摸清筑路沿线底细;为了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环境下植树造林、筑起生态屏障,塞罕坝林场人几十年如一日伏冰卧雪、摸索创新,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让人工林不断向沙海延伸。这说明,在干中学,学习才有实践根基、才能开拓未知边界;在学中干,实干才有理论指导、才能得到专业支撑。正所谓“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在重大任务中历练、在火热实践中锤炼,党员干部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努力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

    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知识不会从天而降,能力也不会自动提高。决定收获大小、提高快慢的,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同样是理论学习,是照本宣科、机械照搬,还是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同样是调研,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景作秀,还是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同样是总结经验,是浮在表面、硬凑字数,还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便是同样的实践,没有上心用心就会无功而返、空手而归,真正上心用心才能有所思、有所得。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能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取得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实效。

    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水平,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1】文作者所持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④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王占黑

    2020年,因为疫情,很多人意外拥有了一段“多余时光”。比如小孩不必痛苦地爬起来上学;大人也不用接送小孩,也不用痛苦地站立在通勤的车厢里;退休的人也暂且放下跳广场舞和近郊出游的规律作息。人们静下来,独处,减少出门,避免与人见面,似乎有时间慢慢思考,或仔细观察触手可及的世界。

    ②在隔离初期,经典文学作品的销售出现一个小高峰,人们纷纷囤积以前没空或静不下心来对付的大部头,准备在家慢慢啃。也有很多人有5G,有短视频,有带货直播,时光好消磨。但也有人在数字生活的围堵下选择拿起笔、敲起键盘,可以写点什么,保存当下的焦灼,或者借机喘息,回顾走过的路,细细咂摸,大半辈子的味道。

    ③小时候,很多书店会在显眼处放一排名人传记。读者对这些作品趋之若鹜。尤其是他们关于家族、故乡的非虚构作品。它们像一条河流,让传主找到了自己的由来和依靠,然后以延续或割裂的不同路径,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土地便干涸了。

    ④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有心的写作者将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记下,结果成为史诗,成为家族志,成为伟大的文学。比如莫言的高粱地,马尔克斯从外祖母那儿听来的奇幻拉美。我最近读到一本叫《秋园》的小书,作者杨本芬是一名普通的女工人,她在70岁之后才提笔,一边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一边在厨房抽空写作,写的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她在序言里说,刚开始有些胆怯,一旦投入,“像是用笔赶路,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这本书的后记是杨本芬的女儿所写,她们三代人皆非名人大家,所写却如此真挚感人,有人称其为“很薄的册子,很重的人生”。

    ⑤我妈最近也热衷写作。她的写作始于苦闷的隔离期,家中阳台上意外飞来一对珠颈斑鸠。从筑巢、下蛋、孵蛋,到破壳、喂食、起飞,观察和记录逐渐成了她的一种新习惯。在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记下很多数据后,我妈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回顾一遍,于是开始写作。

    ⑥我妈常自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有限,话虽如此,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她定时把成果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了。

    ⑦现在珠颈斑鸠一家四口时常飞到阳台上来吃小米,我妈也开始写家里的花花草草,写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她写道:“我们人类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植物、鸟类不一样,它们并没有惧怕新冠肺炎,反而因人们躲在家,更少受到人类的干扰,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地生长。”她的很多思考、很多表达,我都很喜欢。

    ⑧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河,都可以写。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行动,也许每个人的河流都能被看见。

    ⑨可是“打工诗人”却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喜欢他们的人也许会因为“打工”标签或书写劳动主题而对他们另眼相待;不喜欢他们的人又觉得他们受欢迎是标签先行,名不副实。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这一偏见的默认。

    ⑩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标签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之上是缺乏尊重的。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被精英话语裹挟,因此底层话语一方面被习惯性忽视,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稀有而被粗暴地围观和放大。也许除了外在的冷静眼光,更需要由身处其中的人自己来凝视、来发声。

    只有人们不把写作当成生活的奢侈品而愿意去触碰的时候,无数条河流才会开始汩汩流淌。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时代并不是非文学不可的,但我还是祈祷,文学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

    (文章因命题需要而作删改)

    【1】阅读第①—②段,简要概据疫情中人们如何度过“多余时间”?

    【2】仔细阅读第⑤—⑦段,为什么作者认为母亲的写作是“世上纯粹的快乐”?

    【3】仔细阅读⑨—⑩段,作者认为如何消除社会对“打工诗人”的偏见?

    【4】结合全文,理解标题“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的含义?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一:请以“语文老师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20行);(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3)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