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德阳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B.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深思熟虑,又要随机应变,关键要敢于迎难而上。

    C.西方人看中国人用筷子感到不可理喻,不知道中国人是如何自由地操纵这两根竹棍的。

    D.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唯一的不二法门

  • 2、下面是小艺整理的易错字音字形分类笔记,正确的一项是(     

    A.【易错字音】呢喃(ní nán)       (jìng)       箴(zhēn)言       忧谗(cán)畏讥

    B.【易错字形】亵读             诓骗             根深蒂固       如雷灌耳

    C.【易错多音字】(zhé)腰       (shé)了本       顿开茅(sè)       (sài)翁失马

    D.【易错成语】冠冕堂皇             不醒人事       腐草为莺       可望而不可即

  • 3、下面依次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先来到西梁女国,被貌赛西施的女国王相中招亲,后到天竺国,被假冒天竺国公主的玉兔精将绣球抛在头上欲招为配偶。唐僧不为烟花所动,不向妖邪屈服,不忘初心,排除干扰,矢志西行取经。

    B.《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为人仗义、善于用人,有组织和指挥能力。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是关于他的事迹。但他有浓厚忠君思想,总想招安,最后被高俅等奸臣毒死,死前他用同样的方法弄死了吴用。

    C.《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其中长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也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他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和《巴黎圣母院》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和雨果的代表作品。

    B. 《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C.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孤独之旅》选自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          假:        (2)录毕,送之                      走:

    (3)夜昏怠                       或: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2】下列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是人多以书假余                 有先生也

    B.手自笔录,计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

    C.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人皆有,贤者能勿丧耳

    D.每假借藏书之家                 祗辱奴隶人之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军菅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这首七言绝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作为一个行动者,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日前发布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相比2013年,去年全国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约三成。

    材料二:过去五年,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水质稳定。随着各地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一些以前让人不敢近身的臭河沟变身风景宜人的滨水绿道;饮用水环境安全隐患得到整治,百姓的“水缸子”更加安全。

    材料三:快递、外卖在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包装废物;“限塑令”实施10年了,但在一些小型市场、商铺,超薄塑料袋、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依然是包装“主角”。甚至,“潜龙三号”潜水器在3900多米的深海都拍摄到了塑料垃圾。浪费现象也仍然随处可见。办公室的灯和电脑常亮,餐馆、食堂大量被倒掉的饭菜也显示“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亟须改善。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环境日当天,校团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环境整治活动。请你代表全校同学在启动仪式上说一段话。(要求语言得体,有感召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2)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

    (3)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雄浑苍凉的奇丽画卷,由此常会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中的两句:

    (4)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白居易的《观刈麦》。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60 年后,如何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①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之后,从学雷锋报告会、文艺演出,到组建志愿团队,再到关爱老幼弱残,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雷锋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参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折射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映照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品质……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呈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③雷锋的生命定格在了22 岁,但他的生命在很多人身上得以延续;雷锋离开我们九年已经60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矢志前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儿童的刘英俊,再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践履中赓续传承。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雷锋精神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质疑;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有的地方流于形式,“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有的地方落于片面,除了扶老人过马路外似乎无事可做。这些现象不能证明雷锋精神过时。恰恰相反,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关键在于,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⑤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 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3 万人次,向需要帮助的旅客施以援手。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纪念的目的是致敬,更是传承。只有把学习落到日常,雷锋精神才能不断释放正能量。

    ⑥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雷锋也是爱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学骑摩托、学汽车的时髦小哥。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避免过分拔高、不食烟火的扁平建构,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扭转英雄模范高不可攀的观感;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效结合起来,青年才能更好地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网2022年3月5 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2022年3月1日,郑州市中原区“学习雷锋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五一公园举行。

    ②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剪出的“冰墩墩”憨态可掬、活泼可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海沉逸品非遗香学的负责人不仅展示了手工线香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盲盒,体现出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现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作方法、加工工艺讲解给市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中原区出彩。

    ③每年3月3 日为洛阳市社区“亲邻节”,每月第一个周日为社区“亲邻日”。洛阳各社区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亲邻日”活动,建立了包括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洛阳市好人颂社区艺术团、洛阳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在内的“10+1”志愿服务团队。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B.文本一第④段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过时的说法,结尾“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本一第⑤段举江苏连云港“雷锋车”组爱心接力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落到日常。

    D.文本二中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和洛阳的社区“亲邻节”与“亲邻日”活动,都反映了雷锋精神与当代人民生活的有效结合。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①段至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两个文本的侧重点简要分析;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huàn)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少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⑾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父亲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B. 父亲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C. 父亲是一个坚强、勇敢、有智慧的人;

    D. 父亲是一个对文字很向往、对文化很敬重的人。

    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60字以内)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知止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    A    (教训、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    B    (制衡、制约),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1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两处。

    A:_________     B:__________

    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文中的“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知止”有不同的理解

    年幼时,“知止”就是不能“吃个不停”;

    中年时,“知止”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知止”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本文观点,补写一个自己生活实际的事实论据。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春天是耕种的时节,播一粒种子,就是播撒希望。

    在成长过程中,你也在内心里埋下过这样的“种子”吧——某段经历,某个场景,某一本书,某句话语……就那样留存下来,在心里种下了,在后来的日子里,慢慢生长……也许是善良、勇敢、坚强的品质,也许是对知识的渴求、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抑或就是对某一种活动、技能的喜好与追求……种下了,未必很快就有收获;但怀有种子的心,是充实的,坚强的,美好的。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个关于“种子”的故事。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