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羡林的《成功》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还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B. 埃切加赖的《幻想是美丽的》提出了“要使想法变成现实,必须甘心努力工作”的观点,阐述了“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C. 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提出了“我们不但需要智慧,而且更需要学问——需要以学问去笼罩智慧、透视智慧、运用智慧”的观点。
D. 《论美》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绿”的词性一样。
B.“实现我的中国梦”、“我的中国梦”、“今天星期一”、“走一趟”的结构各不相同。
C.“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句子的主干是“旋风卷到天上”
D.“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照射特别强烈。”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慕之情,并决心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B.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C. 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D. 在巡检检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4、你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他对你家门上贴的对联很感兴趣,但是他发现下联最后几个字因为破损看不清了,请你帮忙补全。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东风吹出千山绿
下联:春雨洒来
A.迎盛世
B.四季春
C.润万物
D.万象新
5、阅读《陈涉世家》,完成下列小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 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 扶苏以数谏故 果得于数里外
D. 比至陈其两膝相比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当立着乃公子扶苏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固以怪之矣
D. 佣者笑而应曰 野芳发而幽香
【3】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了田地上的耕作,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与其等着被杀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D.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军官十分恼怒,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 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做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 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 文章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6、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7、综合性学习。
段意花是益阳水文局的临时工,丈夫李国庆在益阳水文站工作。他们在一条趸船上住了14年,经常勇赴江流,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溺水的生命。保守估计,他们先后救了50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7岁。和许多普通家庭一样,他们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以至于6万多元的债务整整还了17年。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段意花的家庭在这一天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1)请为上面这段文字拟写一个标题。
(2)假设你们班想请段意花来做一次报告,如果你代表班委会去邀请她,你会怎么说?
(3)你校正在开展以“青春·奋进”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宣传语。
8、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主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和相关的人物故事。
人物 | 古诗文名句 | 故事 |
范仲淹 | (1)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 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立志要做良相,济世为民。他读书异常刻苦,每日边读书边煮粥,待第二天粥凉透了,用小刀在粥上面划个十字,朝吃两块,晚吃两块。 |
欧阳修 | “醉能同其乐,(2)_____,太守也。” (《醉翁亭记》) | (7)_____ |
李白 | (3)“_____,_____。” (《行路难》) | 李白有幸奉诏入京,但皇帝却不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但还是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展望。 |
刘禹锡 | (4)“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但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相当达观,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唐。 |
韩愈 | (5)“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结果龙颜大怒,把他贬到很远的潮州。虽遭不明之冤,但对皇帝仍忠心耿耿,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 |
苏轼 | (6)“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 中秋夜苏轼赏月饮酒时,想起弟弟,希望弟弟在贬官中要豁达,把人间悲欢与月的圆缺一样来看待。 |
9、诗 人
①三个乞丐每天准时拜访米格尔街上热心的住户。先是十点左右,一个穿白夹克衫、缠着腰布的印度人到访,我们在他背上的口袋里倒进一小罐米。到了十二点,一个抽泥烟斗的老太婆来了,她得到一分钱。下午两点的时候,一个盲人由一个男孩带路,也来取他的那一分钱。
②一天下午,最古怪的客人来了。我已经放学回到家,那个人对我说:“小家伙,我能进你家的院子来吗?”他身材瘦小,穿戴整齐。我问:“你想干啥?”“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
③我家院里有四棵大棕榈树,上面聚集着蜜蜂。我跑上台阶,喊道:“妈,有一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妈妈走出来,上下打量着他,极不友善地问:“你要干吗?”“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谢谢您,太太。”他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
④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一块儿看着蜜蜂。我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我是诗人。你也是个诗人。你喜欢妈妈吗?”“她不打我的时候,喜欢。”他站起身来,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伟大的诗篇。我打算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⑤我跑进屋:“妈,你想花四分钱买一首诗吗?”“你听着,告诉那个家伙,赶快出去。”
⑥我对诗人说:“妈妈说她没有四分钱。”“这就是诗人的遭遇。”他好像并不介意。“像你这样到处转游着卖诗倒挺有意思。有很多人买吗?”“从来没人买过。”“那你为什么还要四处转游?”“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我还一直希望遇到别的诗人。”“你真的认为我是个诗人吗?”我问。“你像我一样有才华。”他走了。我祈祷能再见到他。
⑦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街的拐弯处又见到了他。“我已经等你很久了。”“卖掉诗了吗?”他摇摇头,说:“我院里有棵挺好的芒果树。现在芒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等你是想请你去吃芒果。”
⑧诗人住在一间小棚屋里,家具很少,显得很冷清。院子里绿茵茵的,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又多又甜,我一连吃了六个。橘黄色的芒果汁从嘴角流到下巴上,我的衬衫也染上了果汁。
⑨回到家后,妈妈很气愤:“你窜到哪儿疯去啦?去,给我拿根鞭子来!”我从家里逃出来,发誓再也不回去了。
⑩我气极了,跑到了诗人家。他说:“别哭啦,咱们一块去散散步吧!”我们散了步,还躺在草坪上看星星,他让我猜那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如此骄傲和愉快,我的气愤一扫而光。
⑪忽然,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你们在这儿干什么?”诗人说:“已经四十多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警察无趣地走了。
⑫从此,我和诗人总是一起去散步,看星星。
⑬一天,诗人对我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我正在写一首诗,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我已经写了五年啦。每月只写一行,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他仰起头看着天空:“往昔深邃而奇妙。”“是行很美的诗。”“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体会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句中去,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篇。”我惊叹道:“等写完了最伟大的诗,你就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⑭我觉得诗人在一天天衰老下去。一天,我到小房子里去看望他,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虚弱。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我敏锐地感觉到了什么,泪水突然涌了出来。他挣扎着坐起来,让我坐到他的膝盖上,看着我的眼睛说:“嗯,你也看出来了,我一直说你具有诗人的眼光。”他看上去并不难过,把我搂到瘦削的胸前:“想听我再给你讲一件有趣的事吗?”我什么也说不出来。“给你讲完,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吗?”我点点头。“很好。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的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的最有趣的事?”
⑮他的声音中断了。
⑯
(节选自奈保尔《米格尔街》)
【1】梳理小说中“我”与诗人的5次交集,将下图补充完整。
(1)_________——诗人邀请“我”去他家,请“我”吃芒果——_____________——诗人告诉“我”他的秘密,令“我”惊叹——(3)________
【2】妈妈和警察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请选择一位,结合小说对他们的描写,阐述这一人物起到的作用。
我选择 。人物的作用: 。
【3】结合语境,完成括号中的问题。
(1)下午两点的时候,一个盲人由一个男孩带路,也来取他的那一分钱。(“取”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小说的结尾因翻译的不同,出现两个版本:
版本一:不久,诗人的小房子被扒掉了。芒果树也被砍倒了。诗人好像从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
版本二:我离开了那间屋子,哭着跑回家,像个诗人那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哪一个版本更好?为什么?)
【4】作家毕飞宇说“这是一篇凄凉的小说,但同时也是一篇温情的小说”,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阅读蔡勋建的《桑树》,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前的桑树,与三个女人有关。
②记忆中外婆家屋前西角有一棵大桑树,孑然独立,老远就能看得见。在桑树挂果前,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外婆家养着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外婆说那是蚕。
③我家屋后有两棵桃树一棵李树,桃树没有嫁接,每年只结些狗屎桃,小得很,李树也是本地种,似乎桃李都只适合山区,垸区的结果都小,味也不正,不好吃。后来,我和大哥在屋后栽了一棵桑树,没几年就长成大树,青枝绿叶,到了夏季,那些绿枝条上居然吊着几个蚕宝宝,这是野生的蚕,也许是风把它们从叶片吹落下来的,一个个被一根根丝缕悬吊着,在熏风中晃荡。我和大哥将它们摘下来,像外婆那样放在簸箕里,然后摘来桑叶,一会儿就看见小蚕宝宝爬到桑叶边缘,啃食绿叶,憨得可爱。
④有一天,母亲从外婆家带回一片纸,好像是我们作业练习本的封面,纸背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点,说这是蚕蛾扑的仔,后来我才晓得这是蚕蛾产的卵。没几天,纸面上一粒粒乳白色的小堡垒全部变成一点点的比幼蚂蚁还要小的小蚕蚁,蠕动着,似乎嗷嗷待哺。母亲赶紧从屋后摘来一把细嫩的桑叶尖尖,将小蚕蚁和嫩桑叶安放在簸箕里。
⑤蚕房里热闹起来,街坊邻舍都来看,一张小学生算术练习本大小的纸面,起初只用一个簸箕,后来居然用了好几张床面也放不下。蚕们每天只知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白,越来越亮,母亲说等到蚕们一个个都通体透明时,它们就要吐丝作茧了,而在此之前,它们的食量越来越大,需要饲养更多的更鲜嫩的桑叶。屋后的桑树显然不够它们吃,于是,我和大哥就去村外采摘。做裁缝的母亲也不得不从缝纫机上下来,为我们帮忙。记得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母亲带领我和大哥深入桑林采回几大捆大叶桑枝……
⑥等到那些蚕们一个个明晶晃亮、通体透明时,它们开始“绝食”,进而“作茧自缚”,它们口吐白丝,头不停地摆动,将一丝一缕从头扯到尾,一丝不苟地编织着它们很有夸张意味的胶囊一般的蚕房,把自己封闭在里面。这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与桑有关的美女——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一篇极富情趣的《陌上桑》,让我甚至想到那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我的年轻的母亲带着我们走在桑树林间的阡陌之上,清风吹拂着她的秀发,月色照耀着她的倩影,会不会是罗敷再世,嫦娥下凡……
⑦桑树,自古人称“东方自然神木”。后来走向西域,新疆就曾经有过从内地引进桑蚕的历史,左宗棠当年就曾在东南各省引进桑苗,从浙江招募蚕桑技工,把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先进技术从江南搬进了新疆。桑蚕业的发展,为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几条支线。我仿佛感到,中国古代的商贾驼队驮着雪白的丝和色彩缤纷的丝绸,从桑林里走出像桑蚕一样地蠕动,从渭水流域出发,一路向西,向西……
⑧我仿佛觉得那长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上一片片桑林依稀可见。我没法忘记桑树,没有桑树,哪来的中国桑蚕业,哪来的丝绸,哪来的丝绸之路?我脑海里总是站着许多桑树,那是家乡的桑树,我想真正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在渭水,而在江南,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江南。每一株桑树都是它的自然延伸。
⑨罗敷站在远处,亭亭玉立,像一株桑树站在那里,绿影婆娑。罗敷、我的外婆、母亲,还有从前的那些作为背景的桑树,她们、它们都站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时光的深处。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开头为什么说“从前的桑树,与三个女人有关”。
【2】文章第⑦段,作者宕开一笔,由家乡的桑树写到了历史,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按要求答题。
(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⑤段中“蚕们每天只知贪婪地啃食着桑叶,身体越来越大,越来越白,越来越亮……”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第⑦⑧⑨段和下面的链接文字,说说文中“丝绸之路”的“路”和链接材料中的“路”各自的内涵。
(链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做人须“勇改”
凌焕新
①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其实,做人如同作文,人生亦须“勇改”。
②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此一个“改”字十分可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日三省吾“过”,有利于减少谬误,校准人生的航向。
③春秋时的晏子德才无双,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晏子曾把自己喻为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木头,想成为有用的器具,就必须用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此言,不仅说明“人非圣贤”,更道出了改过之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做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脏、乱、差、丑”,或虽看到但不肯“劈、削、刨、锯”,显然难以成就大器,彰显卓越。
④老舍写文章有一个窍门,就是写完之后不断念给人听——“再念再念再念”。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冷静地修改。像这样借力于他人的做法,同样不失为人生改过之灵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别人帮助审视自我,也许更能把自己看个通透。打磨钻石用的是另一颗钻石,人生修为一样离不开他人敲打。当年晏子决意辞退三年不给他挑毛病的幕僚,相比之下,如今有的人对帮自己指出不足的人不谢反恨、恩将仇报,实在糊涂至极。
⑤勇于改正的前提,在于坦承错误。其实,一些人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对自身问题遮遮掩掩,往往源于爱面子。对此,陈云曾提出过“论事不论脸”的原则。他告诫犯错误的同志“不充好汉”,怕丢脸就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那些翻船落马、身败名裂者有几人不是因为文过饰非,从而一错再错,小错酿大错最终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私利,更应当讲真理不讲面子,像陈云所说,“在两个人谈话中”“在小组会上”“在大一点的会上”“在千万人面前”,都可以承认错误。
⑥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袁枚曾说,自己的诗“改好者固多,改坏者定复不少”。奋进人生路,也面临“改坏”的风险。做人应当谨记崇德向善,跟着蜜蜂去寻找花朵。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做人尤其应当知畏知戒、守身如玉,一言一行都“不肯随便”。
⑦如此,唯有像作文那样“改、改、改”,人生才能不断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1】文章开头从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写起,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请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作文
《掌心化雪》中老师对“我”的巧妙帮助是善;《老王》中老王送人看病不肯收车费是善,《驿路梨花》中“梨花”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是善…善有时是一只代表友好的手,有时是一句轻轻的鼓励,有时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
请以“善,润了年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