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小果同学摘抄的一段关于“家国情怀”概念的阐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具有狭隘性
② 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概念是多层次的
③ 家国情怀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思想产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千锤百炼,浴火重生
④ 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
⑤ 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随卷时间的推移,这种超越民族、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展现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
⑥ 近代的“家国情怀”带有很强的积极、正面意义
A.⑥①⑤②③④
B.②①③④⑤⑥
C.⑥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④③⑥⑤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删去“往往”)
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删去“留学生吟诵社”。)
C. 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把“营造”改为“打造”)
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在“生态乡”后加上“的要求”)
3、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朝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众多诗人,如,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苏轼,现实诗派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B.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B. 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C.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D.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大市
[北魏]杨衒之
阳大市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正光①末,高平失据,虎吏充斥。贼帅万俟丑奴②寇暴泾、岐之间,朝廷为之旰食③,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时公卿祖道④,车骑成列。延伯危冠长剑耀武于前,僧超吹《壮士》简曲于后。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延伯胆略不群,威名早著,为国展力,二十余年,功无全城,战无横阵,是以朝廷倾心送之。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胄之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二年之间,献捷相继。丑奴慕善射者射僧超,亡,延伯悲惜哀恸,左右谓伯牙之失钟子期不能过也。后延伯为流矢所中,亭于军中。
(节选自《洛阳伽蓝记》,有删改)
[注释]①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②万俟丑奴:人名。③旰(gàn)食:指心忧事忙而不能按时吃饭。④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1】下列对文中田僧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吹笳
B.受到赏识
C.亲上战场
D.死里逃生
【2】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奋”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闻之者惯夫成勇,剑客思奋。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奋”的义项:
①鸟展翅(飞):②张开,举起;③挥动,舞动:④奋勇,振奋;⑤施展,表现;⑥发扬。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冑之士莫不踊跃。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
【5】田僧超和崔延伯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中秋诗会”邀您共赏明月。阅读诗会组委会提供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
〔甲〕 | 〔乙〕 | 〔丙〕 | 〔丁〕 |
【1】根据〔甲〕和〔乙〕诗句,概括古诗中“月”这一常用意象的主要内涵。
【2】〔丙〕诗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3】阅读〔丁〕诗句,描绘你想象到的画面。
7、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有一种对联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入联,达到生动有趣的效果。下列句子是一座塔上对联的上联,内含三位人物:孔明(诸葛亮),江围(姜维),旅步(吕布),请你对出下联,也要有三位三国人物名。
上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下联: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秋思》)
②醉里挑灯看剑, 。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白居易《观刈麦》)
④宫中府中, ,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⑤多歧路,今安在? , 。(李白《行路难》)
9、现代文阅读: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⑤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⑥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⑦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⑧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⑨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⑩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⑪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⑫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⑬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⑭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请阅读选文③一⑯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 ③~④ | ⑤~⑥ | ⑦ | ⑧~⑩ | ⑪~⑭ |
概括内容 | 母亲带我到田野 |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 A | 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 B |
【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4】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⑮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5】“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10、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①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流”。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斯、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6个国家,8种语言,中国文学之灯点亮了法兰克福。
②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
③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节目里,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当代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这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台前,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
④曾有人质疑:呈现在外国人眼前的中国文物、诗词古籍、地域景观和特色美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好奇,美则美矣,但这些文明奇观如何激荡思想、打动灵魂呢?(甲)母爱、陪伴、遇见、礼物等,这类主题词在节目中先后出现,勾起了观众对于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所以,《朗读者》能打动外国观众,不仅靠朗读文学、朗读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题”。
⑤产生共鸣,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在“讲故事”前学会“挑故事”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在文化鸿沟面前,用翻译经典、学术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说教”,会让多数人无从理解文化的差异。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结点”并如实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让外国人读懂真正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成“聊思想”,从单向讲述变成互通有无。
⑥文艺复兴以来,瓷器、丝绸在欧洲带动起“东方主义”风尚,凭借想象,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之后,传教士把中国经典译介成外文,由于材料有限,西方学者产生了种种文化误解。如今,技术的变革不仅打通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理阻隔,也铺就了“共话今古情”的对话渠道。(乙)无论是《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如火如荼的“网文出海”热潮,这些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都为外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国体验”。如果说科技让世界越来越小,那么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多样的讲述方式,承载了有质感的文化,将让“中国好声音”蜚声中外。
【1】作者在第③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与德国友人分别用中、德两种语言朗诵了散文《写给母亲》,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关于母亲的文字,把爱与爱连在一起,也把中国与外国连在一起。
【3】《朗读者》曾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亲历者林鸣总工程师朗读了汪国真的作品《我喜欢出发》,抒发了要为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家国情怀。请结合上文中作者的观点,说说这期节目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原因。
11、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话题:“动车拒让座”】
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乘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没有买到全程座位票。到达南充站后,老人被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希望座位主人和老人挤一挤,遭到拒绝。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的座位错了吗?”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主动让座,于是带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失德?让座是有教养,不让座是没有教养?就这个问题请你参与讨论。
【网友言论】
悠然南山: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老,一个老态龙钟,一个风华正茂,该不该让座,还用考虑?
一吐为快:动车不是公交,它实行一人一票制,对号入座。公交你买了票未必有座,动车座位票可是要花座位票的钱买的啊。花钱买了座位票,让是美德,不让也无可指责。
成吉思汗:老人女儿的话太伤人了,让人难以接受。就算让座,也应该补足车票差价。
红豆南国:年轻人也不容易,和他们争什么?这么有孝心,带着妈妈去餐车消费嘛,那里有座位!
美丽人生:她早干什么去了?早点买票也不至于只买到半截座位票啊。
自由之声: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我看应该“多学学”的是她自己吧。
【课本观点】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论教养》利哈乔夫(节选)
【1】简要概括网友对“动车拒让座”事件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
【2】网友“自由之声”认为应该“多学学”的是老人的女儿。阅读材料,说说老人女儿应该学什么。(给出两条建议即可)
【3】综合以上材料中的观点,从“教养”或“宽容”的角度选取一个主题,发表你的观点及理由。
12、仔细观察下面黄钟军的漫画,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拟写一则120字左右的微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