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宜宾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经典和历史故事。我们熟悉的许多成语都和历史人物相关,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就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关。下面成语与括号中的人物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舍生取义(孟子)  

    B.门庭若市(邹忌)

    C.道听途说(孔子)

    D.乐不思蜀(曹操)

     

  •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里是山区,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我在那穷山恶水、地老天荒的小山村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战斗岁月。

    B. 阜平的农民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小块土地上惨淡经营: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C. 我看了看我穿的那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耿耿于怀,永远不能分离了。

    D. 这女孩子的姥姥虽然九十岁了,老气横秋,但还那么结实,耳朵也不聋,我们说话的时候,她不插言,只是微微笑着。

  • 3、下面关于诗歌或诗人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片议论,下片写景,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B.余光中在《乡愁》中,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借景抒情,将对故乡之思上升为家国之思,转换自然流畅。

    C.林徽因是新月诗派的诗人,新月诗派又叫格律诗派,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形式美”的三美原则。

    D.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评论、散文等,《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B.《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光。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他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马说》,回答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食:

    (2)临: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从哲理的角度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A)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节目将传统诗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出现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歌曲,其中也不乏经典的面孔和声音,比如陈力在87版红楼梦中的《枉凝眉》和杨洪基老师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B)因为都是老歌曲,但是他们一张口就仿佛能把观众带回那个桃花地下读西厢的红楼梦中,又或者是群雄并起吞吐天下的三国纷争。

    1有人认为,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而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应该多读流行作品。请你利用以上材料作为论据,反驳有人的观点。

    2仿照下列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A、B两句都有语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

    (1)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岳阳楼记》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见南山,陶渊明借“山气日夕佳,______”(《饮酒》(其五))表现闲适恬淡的心境;望泰山,杜甫用“____________”(《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现不畏奸邪的气概。写到巴山时,刘禹锡用“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遭受贬谪的激愤和悲凉;李商隐用“____________”(《夜雨寄北》)抒发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出四点即可)

    【2】结合全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吗!”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吗!”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事情

    “我”的态度行为

    小弟弟的态度行为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

    我一声喝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

    走到一个凉粉摊前时

    “我”去拉小弟弟,把他提起来

    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卖凉粉师傅炒凉粉的诱惑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_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

     

     

    3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说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1)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2)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

    4文章是怎样刻画小弟弟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5假如把文题改为“难忘的欢喜”好不好?为什么?

  • 11、阅读说明文《花中之王》回答11-14问题。

    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莨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牡丹花色和品种都很丰富。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人工栽培历史有1500年。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壮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陆游在《栽牡丹》中写道:“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幕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④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三方面介绍牡丹。

    【2】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牡丹人工栽培历史有1500年。_____

    (2)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_____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换个方法,还真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