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左传》是纪传体史书,是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内容,反映历史事件。《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B.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所学的《海燕》是他创作的散文诗。
C.“左迁、贬谪”都表示降职,如我们学过《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即平民。古代的关于平民称谓还有:黎民、庶民、草民、黔首等
2、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箴言(zhēn) 鲜妍(yán) 前仆后继(pū)
B.抹杀(mǒ) 柔嫩(nèn) 家谱(pǔ) 自吹自擂(léi)
C.禅师(chán) 妖娆(ráo) 蜩(tiáo) 间不容发(jiān)
D.汲取(xí) 灰烬(jìn) 濡养(rú) 抽丝剥茧(bō)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箴言(zhēn) 宽宥(yòu) 愧赧(rǎn) 不省人事(xǐng)
B.拜谒(yè) 娉婷(pīng) 麾下(huī) 抽丝剥茧(bō)
C.惊骇(hài) 瞥见(piě) 劫掠(lüè) 彬彬有礼(bīn)
D.筵席(yán) 濡养(rù) 冠冕(guàn) 顿开茅塞(sè)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艾青诗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原名是蒋正涵,号海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是艾青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C.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艾青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如他的短诗《刘草的孩子》就是如此。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忌不自信 自信:
(2)客之美我者 美: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请结合第①段画线句,说说邹忌在性格上的优点。(2分)
【4】邹忌的劝谏有何巧妙之处?为什么容易让齐王接受?(2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诗中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来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这些景致为诗人傍晚远眺实景。
C.该诗以“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D.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2】请简要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幸福绝大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幸福不喜欢 (繁华 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母亲一个温馨的拥抱……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zhuì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仿照文中画线句,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或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论语》)
(3)晚泊孤舟古祠下,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4)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5)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愿望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内心孤独的诗句是: , 。
(7)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生存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 , ”。(用《〈孟子〉两章》中的句子填空)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③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钱。
④那是个初夏的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的礼节迎接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人家堂屋里擦的放光,后院里láng jí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⑦我跟着玉柱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李子树和橘子树,对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枝。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生纸。
⑩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要大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⑪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⑫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文化高,有的说是三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g jí (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第①段到第_________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部分:第__________段到第⑪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部分:第⑫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
【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
【4】简析⑨、⑩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玉柱伯没有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
B. 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
C. 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
D. 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从那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结合选文概括。
【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子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11、现代文阅读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意思是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塾里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章③-⑥段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小节引用特朗普的外孙女背《三字经》的视频,是为了引出后文对中国启蒙教育——私塾教育的介绍说明。
B.本文多次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
C.文章也用了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D.“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下列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思是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这句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私塾里考试繁多,处罚严厉。语言生动形象。
B.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中“很”“较为”两个词语做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C.“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中“从古至今”是个状语,限定了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引用诗句,写出了古代小学生在私塾里也必须勤奋学习,无捷径可走的道理,增添了文采。
12、 有这样一句话,它是父母饱含温情的细细叮咛;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师长严厉的批评;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名人大家令你警醒的诤言;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陌生人在当时当刻令你心生感动的平凡语句……
请以“有这样一句话”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不能改变题目。②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写议论文,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据恰当合理,论证思路清晰。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请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