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古人秉烛夜游
C.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 顺流而东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上面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文论就很强调文气贯通,追求行文如高山流水般顺畅自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文章中的每一个句群乃至于每一个句子就要做到语流通畅,毫无阻滞。
②黄大年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为派样学生尽心尽责。
③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④石晓菲出身于书法世家,她擅用长锋,用笔酣畅,圆转遒劲,又时而放荡不羁,龙飞凤舞,跌宕生姿,法中有度。
⑤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⑥热爱交响乐的他,将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视为自己的偶像。而他随身携带的这本讲述这位天才音乐家一生故事的书,便自然成了他的掌上明珠。
A. 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大,这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B.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性或时间对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根据负责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瑞典文学院评委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一名既能专注于当地生活又能从更高角度观察世界的作家。
5、依次填入下面这首七律《秋宿湘江遇雨》中空缺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A.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笛一声归岛门
B.明月一轮杨柳村 一声长笛归岛门
C.千家暮雨薜荔村 杨花喜杀渡江人
D.明月一轮杨柳村 杨花愁杀渡江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说创作中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
7、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登高》中杜甫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他与琵琶女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前的准备过程。
(4)李白的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表现了因美好事物逝去而产生的悲凉与伤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在忧患中崛起,是因为他们受益于磨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上到下,视听结合,极力描绘夔州特定环境中的景象。
(3)古代文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欧阳修用“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游历滁州的山水之乐,白居易用“___________”表现了谪居浔阳的孤独之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兼具形声、气味,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_____________”一句想象奇特,用两种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动物也伴随着音乐腾跃起舞,烘托乐声的感物至深。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诗人面对滔滔逝水,亦常常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描写秦王的奢侈无度和残暴统治,让百姓心中充满恐惧且极度憎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在梦中忆起昔日锦绣年华而感伤落泪的情形。
(3)古人常把“丝竹”这一代表音乐的意象写入诗文,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如“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_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5)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陈子龙①
问天何意,到春深。干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
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重惜佳节。
注释: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
A. 本词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B. “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D. “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其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
E. “王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
【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到。”季布许之。乃髨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膝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旦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日/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B.髨钳,古时的刑罚,髨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束颈。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
C.郎中,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比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荣宠极盛。
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上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颇具才能,后得刘邦任用。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得刘邦处于困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的器重。
B.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把他放在广柳车里,将他和几十个奴仆一起卖给周氏。周氏把他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子胥。季布和伍子胥都受到通缉追拿,只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得到赦免,成为刘邦的手下。
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的不断宣扬,季布的名声在楚人中广为显扬,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5】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14、按要求作文。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险流之处几乎无人倾覆,而平流无险之处却时常有人出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小议‘平流与险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