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南充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

    C.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征人夜深不能睡,将军白发长,征夫热泪泣。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译:完成收复北方的宏图大业,能赢得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

  •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战国时屈原作《离骚》,故后人以“骚人”泛指诗人。“风骚”本指《楚辞》中的《国风》和《诗经》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醉翁亭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或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C.“庆历四年”“崇祯五年”“天启壬戌秋”都属于皇帝年号纪年法。“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丝”“竹”都分别是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人曾把叛徒投降敌人,出卖革命说成是一念之差,以此来掩盖灵魂的鄙夷和丑恶。

    B. 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C. 不认真吸取失败教训,往往就难免重蹈覆辙

    D. 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乡的老井静默地矗立在田间或荒野,用它独有的缄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哲学。

    B.不要轻视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

    C.一提到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小开同学就夸夸其谈,充满了自豪感。

    D.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不言而喻,这在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壑美/怨天人   蔚然深/一枝独

    B.之者谁/莫其妙   伛偻携/旧事重

    C.饮少醉/浅尝止   渐水声/所未闻

    D.往来不/处逢生   杂然前/新代谢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泉水之旁,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便是醉翁亭。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居于秀丽的琅琊山之中,比邻酿泉之水,环境清幽景色美好。

    B.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变得昏暗了。

    理解:这两句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写景之中又蕴含着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瞑”。静态的景物富有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这句话既与上文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又写出了太守由于年纪大了,不胜酒力,所以很快就喝醉了。

    3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与民同乐”这一思想在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既以亭名。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此指农历四月初二。后文甲子指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指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艾青的《春》完成批注任务。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注释)《春》作于1937年4月,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烈士,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惊了全国。面对这一残酷的事件文学家们无不义愤填膺。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九年级一班举行“《水浒传》读书会”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后面小题

    班长:生辰纲为什么会被劫呢?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是必然的吗?

    小语:因为吴用的计谋太巧妙了,(1)无论谁送,都是失败。

    小文:也不一定。如果杨志能   ,大家不怨怅。或许能押送成功。

    小美:也许,不过还有老督管和两个虞候的原因。(2)即使杨志一路上处处小心,时时留意,但还有虞候煽风点火,激化矛盾,老督管倚老卖老,咄咄逼人。送生辰纲的团体内部人心不齐,以一个人对抗一群人,自然会失败。

    1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家不怨”中加点字的读音是“chàng”。

    B.划线(1)句“无论谁送,都是失败”是递进复句。

    C.划线(2)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即使”应改为“虽然”。

    D.以上讨论符合“紧扣议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的要求。

    2请你结合语境,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补全“小文”发言中空缺处的内容。

    3《水浒传》的外文译名有很多,《强盗与士兵》、《四海之内皆兄弟》、《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等。 你认为这些译名中,哪个比较符合作品的精神内涵?说说你的看法。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填写相应的作者和题目。

    创作是一种赋能,诗文赋能可以见证品质。陶渊明《_____》的“_____,悠然见南山”见证超脱;陈子昂登   _____(地名)“念天地之悠悠,_____”见证悲思;杜甫的“_____,一览众山小”见证豪迈; _____(作者)的“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见证真挚;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见证纯洁;龚自珍的“__________”见证无私。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上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2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 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 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 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栗香菊影慰乡愁

    肖复兴

    ①老北京冬天的大街上,有两种小摊最红火,一种是卖烤白薯的,一种是卖糖炒栗子的。卖烤白薯的,围着的是一个汽油桶改制的火炉;卖糖炒栗子的,则要气派得多。面对的是一口巨大的锅。清《都门琐记》里说:”每将晚,则出巨锅,临街以糖炒之。”《燕京杂记》里说:“每日落上灯时,市上妙乘,火光相接,然必管灶门外,致碍车马。”想巨锅临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碍交通,想必很是壮观。而且,一街架子飘香,是冬天里最热烈而温暖浓郁的香气了。如今的北京,虽然不再是巨锅临街,火光相接,已经改成电火炉,但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而沿街围着汽油桶卖烤白薯的,则很少见了。

    ②早年间,卖糖炒栗子的,大栅栏西的王皮胡同里一家最为出名,那时候,有竹枝词唱道:“黄皮没笑居临市,乌角应教例有诗。”黄皮,指的就是王皮胡同:乌角,说的就是栗子。将柴子上升为诗,大概是因为经过糖炒之后的升华,是对之最高的赞美了。

    ③当然,这是文人之词,对于糖炒栗子,比起烤白薯,文人更为钟情,给予更多更好听的词语,比如还有:“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因霜。”将栗子和文人老牌的象征意象的菊花叠印一起,更是颇有拔高之处。不过,诗中所说的由栗子引起的故园乡情,说得没错。我来美国多次,没有见过一个地方有卖糖炒栗子的,馋这一口,只好到中国超市里买那种真空包装的栗子,味道真的和现炒现卖的糖炒栗子差得太远。

    ④有一年十一月,我去南斯拉夫(那时候,南斯拉夫和黑山还没有分开变成塞尔维亚),在一个叫尼尔的小城,晚上,我到城中心的邮局寄明信片,在街上看到居然有卖栗子的,虽不是在锅里炒的,也是在一个像咖啡壶一样小小的火炉上烤的。烤制的器具袖珍,栗子个头儿却很大。我买了一小包尝尝,虽然赶不上北京的糖炒栗子甜,却味道一样,绵柔而香气扑鼻,一下子,北京的糖炒栗子掉,近在眼前。

    ⑤比起糖炒栗子,南方有卖煮果子的,每个栗子都剪出三角小口,而且加上了糖桂花,味道却差了些。缺少了火锅沙砾中的一番翻炒,就像花朵缺少了花香一样,虽然还是那个花,意思差了很多。桂花的香味,和柴子的香味,不是一回事。

    ⑥制作糖炒栗子并不复杂,《点京杂记》里说:“卖栗者炒之甚得法,和以沙质,活以饴水,调其生熟之节恰可至当。”一直到现在,糖炒栗子,变煤火为电火,但还是依照传统旧法,只是有的减少了饴糖水这一节。糖炒栗子变成了火炒栗子,缺少了那种甜丝丝的味道了,也缺少了外壳上那种油亮亮的光彩了。

    ⑦京城卖糖炒栗子的有很多,让我难忘的一家——说是一家,其实,就是一个人招呼。他是我在北大荒的一个荒友,同样的北京知青,上世纪90年代初,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待业在家,干起了糖炒栗子的买卖,是前批卖糖炒栗子的个体户。他在崇文门菜市场前,支起一口大锅,拉起一盏电灯,每天黄昏时候,自己一个人拳打脚踢,在那里连炒带卖带吆喝,以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里人来人往,他的糖炒栗子卖得不错。他人长得高大威猛,火锅前,轮起长柄铁铲,搅动着锅里翻滚的栗子,路旁的街灯映照着他满满汗珠的脸庞,是那样的英俊。我不敢说他卖的糖炒果子最好吃,却敢说是卖热炒果子中最靓丽的美男一枚。

    ⑧如今,北京城卖糖炒栗子的,“王老头”是其中出名的一家,因为出名,还特意将“王老头”三字注册为商标,可谓京城独一份。二十多年前,“王老头”的糖炒栗子,在栏杆市,临街一家不起眼的小摊,因为他家的糖炒栗子好吃,四九城专门跑到那里买货的人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确实好吃,不仅好吃,关键是皮很好剥开。栗子不好保存,卖了一冬,难免会有环的。因此,衡量糖炒栗子的质量,除栗子坏的要少,肉要发黄,以证明其是本季新鲜的之外,就是皮要好剥。好多家卖的糖炒栗子的皮很难剥开,是因为火候掌握的问题。可以看出《燕京杂记》里说的“调其生熟之节恰可至当”,是重要的技术活儿。恰可至当,不那么容易,

    ⑨前些年修两广大街的时候,拓宽栏杆市,拆掉了沿街两旁的很多房屋,王老头搬至蒲黄榆桥北,靠近便宜坊烤鸭店,店铺虽然不大,比起以前要气派得多,而且,门前还有“王老头”显眼的招牌,每一次从国外回到北京,先要到王老头那里买栗子,以慰乡愁。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借果子慰乡愁的几件事。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我不敢说他卖的糖炒栗子最好吃,却敢说是卖糖炒栗子中最靓丽的美男一枚。

    【4】文章重点写北京的糖炒栗子,为什么第⑤段还要写南方的煮栗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文体符合要求;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