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最危急的关头,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他的品行令人高山仰止。
B.疫情防控形势间不容发,医务人员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C.全国各行各业集千钧之力守望相助,我们期待新冠病毒早日销声匿迹。
D.建设者们披星戴月,不到十天就建成了火神山这座雕梁画栋的医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B.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目的是旨在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先“成人”再“成才”。
C.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经至少建成了60万个“农家书屋”,这些书屋已经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D.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星宿(xiù) 慰藉(jiè) 伫立(chù) 戮力同心(lù)
B.嗔怪(chēn) 恸哭(dòng) 亘古(gèn) 遍稽群籍(jī)
C.档案(dàng) 鲜腴(yú) 荫庇(yìn) 即物起兴(xìng)
D.自诩(xǔ) 拘泥(ní) 哺育(bǔ) 拾级而上(shí)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董看了统计表上扶摇直上的业绩曲线,眉开眼笑。
B. 我们没有恰当的字眼来表述同时施教与受教,但假如做到了教学相长,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会得到改善。
C. 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D.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拜释之为廷尉
②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③此人亲惊吾马
④民安所厝其手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A. 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
C. 其余则熙熙而乐 (《捕蛇者说》) D.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八则)
【2】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4】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6、赏析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每联(每两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首联:在掌控着三秦大地的煌煌京城啊,望不见你要去的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
B.颔联:与你握手离别时心意相通啊,你我都是被贬将要远离故土出外做官的人。
C.颈联: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位知己啊,就是远隔在天涯海角我们也像是邻居.
D.尾联依依惜别在分手的岔路口啊,我们就像多情的少男少女彼此都泪落衣襟。
【2】请概括说说这首送别诗与常见的古人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7、《海燕》一文中勇敢乐观、不惧风雨的海燕形象深深地印在同学们心中。值此“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激扬青春”为主题的远足活动,号召当代青年向海燕学习,勇于迎接挑战,创造辉煌。
(1)学校拟邀请校外辅导员王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xx同学预约王老师的电话内容,其中有两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王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学生××,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激扬青春”为主题的远足活动,邀请您务必参加。学校安排我和您联系,我将到寒舍拜访,请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您看什么时间方便。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句宣传口号。要求:使用对偶修辞,不超过20字。
8、古诗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百年明镜季羡老
梁衡
①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②初识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新闻出版署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干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③先生的住处是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他住一层。房共两套,左边一套是他的会客间,卧室兼书房,不过这个只能叫书房之一,主要是用来写散文随笔的。我在心里给它一个名字叫“散文书屋”。一张睡了几十年的铁皮旧床,甚至还铺着粗布草垫,环墙满架是文学方面的书,他每天四时即起,就在床边的一张不大的书桌上写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学校里都知道,号称“北大一盏灯”。
④这套房子的对面还有一套东屋,我暗叫它“学术书房”。共两间房,全是季老治学时用的书,人要在书架夹道中侧身穿行。向南临窗也有一小书桌,是先生专著学术文章的地方。我曾带我的搞摄影的孩子,在这里为先生照过一次相。他就很慷慨地为一个孙辈小儿写了一幅勉励的字,还要写上“某某小友惠存”。他每有新书出版,送我时,还要写上“老友或兄指正”之类,弄得我很紧张。
⑤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是在24岁那一年,人生可塑可造的年龄留洋的啊,一去10年。以后又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近几年基因之说盛行,我就想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他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每到春节,总有各级官场上的人去看他,送许多大小花篮,他对这总是暗自摇头。后来我去看他,知道他的所好,就专送最土的最实用的东西。一次从香山下来,见到山脚下地摊卖红薯,很干净漂亮的红薯,我就买了一些直接送到病房,他极高兴。
⑥一次我从新疆回来,正在创作《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我谈到在伊犁采访林则徐旧事。虎门销烟之后林被清政府发配伊犁,家人和朋友要依清律出银为他赎罪,林坚辞不肯,不愿认这个罪。在纪念馆里有他就此事写给夫人的信稿。还有发配入疆,过“果子沟”时,大雪拥谷,车不能走,林氏父子只好下车趟雪而行,其子跪地向天祷告:“父若能早日得救召还,孩儿愿赤脚趟过此沟。”先生眼角已经饱含泪水。他对爱国和孝敬老人这两种道德观念是看得很重的。他说,爱国各国都爱,但中国人爱国观念更重些。欧洲许多小国,历史变化很大,惟有中国有自己一以继之的历史,爱国情感也就更重。
⑦2003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后来一直以院为家。我和家人去看他,一切条件都好,但有两条不便。一是病房没有电话(为安静,有意不装);二是没有一个方便的可移动的小书桌。先生是因腿疾住院的,不能行走、站立,而他看书、写作的习惯却丢不掉。我即开车到玉泉营买了一个有四个小轮的可移动小桌,下可盛书,上可写字。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我再去时,小桌上总是堆满书,还有笔和放大镜。后来先生又搬到301南院,条件更好一些。许多重要的文章,如悼念巴金、臧克家的文章都是在小桌板上,如小学生那样伏案写成的。他住院四年,竟又写了一本《病榻杂记》。
⑧我去看季老时大部分是问病,或聊天,从不敢谈学问。在我看来他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大学时候受教于王国维、陈寅恪这些国学大师,留德十年,回国后与胡适、傅斯年共事,朋友中有朱光潜、冯友兰、吴晗、任继愈、臧克家,还有胡乔木、乔冠华等。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又和英、德、法、俄等国语言进行比较。他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他从梵文与其他多国文的“糖”字的考证中,竟如茧抽丝,写出一本80万字的《糖史》。
⑨有一次我带一本新出的梁漱溟的书去见他。他说崇拜梁漱溟,我就乘势问:“您还崇拜谁?”他说:“并世之人,还有彭德怀。”这又让我吃一惊。一个学者怎么最崇拜的是一个将军。他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敢说真话,这一点不简单,很可贵。”我看着他,老人端坐在小桌后面的沙发里,挺胸,两道长长的寿眉从眼睛上方垂下来。那样深沉慈祥,前额刻着的皱纹、嘴角处的棱线,连同身上那件特有的病袍,显出几分威严。我想起先生对自己概括的一个字“犟”。
⑩先生曾说:“我这一生就是一面镜子。”现在我翻着先生的著作,回忆着与他无数次的见面,先生确是一面镜子,一面百年的明镜。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出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思想学术的兴替,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1】题目“百年明镜季羡老”可否改为“百年明镜季羡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2】第⑦段中为什么要写季羡林先生的“病房书屋”?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老人端坐在小桌后面的沙发里,挺胸,两道长长的寿眉从眼睛上方垂下来。
【4】作者为什么要把季羡林先生比作“镜子”?
【5】有人评价季羡林先生是“平民”大师,请结合文中相关情节或事件具体分析。
【6】当今社会旅游之风盛行,而季羡林先生留洋10年没有旅游,他认为畅游在书海之中的享受,远胜于去高山滨海旅游。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徐文秀
①有人说,人生好比穿衣服,要想穿戴整齐、美观好看,扣子得扣好。人生总有那么些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把这些“扣子”扣准、扣紧、扣牢和扣踏实了,才叫扣好了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才能让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②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风华正茂之时,正是人生之路起步的关键处,这个阶段得打好基础。现在还是有那么一些年轻人总感觉茫然困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往哪走”“怎么走”心里没谱,更有甚者还贪图享乐、虚掷光阴。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是单行道,起步错了难免绕弯路,走远路。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确立好人生的起跑线,才能让起跑成为起飞的开始。
③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人的一生,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碰壁了,甚至失败了,怎么办?有人灰心丧气,有人一蹶不振,更有人破罐子破摔。日常生活中,个别所谓“后进生”,其厌学之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正是从最初的期望受挫开始,逐步失去志向、失去信仰,最后难以回头的。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过不去的坎时,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痛苦中,说不定正蕴藏着人生的精彩转型。
④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人生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往往是平步青云的时候。这时候,掌声四起,听到的是赞歌、面对的是恭维,很容易变得飘飘然、昏昏然,甚至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成功的人生,其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在失败中站起来;二是从成功中走出来。扣好得志得意这粒扣子,就是要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成功面前看到差距。
⑤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据说,飞机起飞着陆之时,危险系数最高。有一种“59岁现象”,说的正是当一个人临近离退休时,容易产生歇一歇甚至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没能保持住晚节。李春城说:“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这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和教训。人应当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队、放松不放纵,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漂亮的句号,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⑥人生这件“衣服”要扣的扣子很多,但这“四粒扣子”至关重要,它是人生处于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的把握,关系到人生整件衣服是扣歪、扣松,还是扣正、扣紧,务必慎之又慎。
【1】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要像扣好每一粒扣子一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B.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
C.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
D.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
【2】关于文章的内容和论证,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引用作家柳青的话“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论证了“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使论证有理有据,增强说服力。
B.“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警觉和自觉,才不会‘平流无石处,闻说有沉沦’。”这句话适合放在第④段段末,使论证更充分。
C.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论证过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采用递进式结构,从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扣子、扣好人生失意的扣子、扣好人生得意的扣子、扣好人生着陆的扣子四个方面论证阐述;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点题。
【3】下面典型事例可放入哪个段落作为事实论据,恰当的一项是( )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并没有消沉堕落,而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施行富国强兵之策,最终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11、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
郝金红
①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②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③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外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得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④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挂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我和小栓不禁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走完这段低凹不平又特别漫长的山路。“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阵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⑤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但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⑥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的刺眼。“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⑦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给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不让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和无知。
⑧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地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⑨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的那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的时候……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30字)
【2】文章以“爱在身后二十米”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黑漆漆的夜,天边悬挂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
②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的刺眼。
【4】文章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表达效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合适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合适。”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呀!”
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