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A.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种人格。书如其人,我们读书不光是读故事,听道理,更深一层读作者的人格,伴他同行,与其同思。
B. 尼泊尔官员4月28日证实,强震致死人数迄今超过5000人,另有超过1万人受伤。强震致使一些地方道路阻断,成为“孤岛”,尚无法获知相关伤亡人数。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预计,死亡人数可能突破1万。
C. 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D. 这所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商学院是这座滨海城市的唯一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一直对孩子们充满了神秘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白宫新任国家经济顾问库德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买入美元并卖出黄金。华尔街却对库德洛的表态表示不敢随便苟同。
B.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倡导了轻便、环保的生活方式,但问题的层出不穷也随之而来。
C. 拜年是中国人春节的重头戏,在信息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手机拜年、网络拜年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登门拜年方式,且越来越受欢迎。
D.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仍存在困难、挑战,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果。
3、下列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A.高大挺拔、叶子油绿闪亮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
(白杨树排列在马路两旁。)
B.数万名群众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着一片祥和的天安门。
(群众注视着天安门。)
C.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
(发现是结果。)
D.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
(河埠头停泊着敞口船。)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 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②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 鞭挞扬马,只有你一人而已。
③孔子弟子 者有七十多人,其中谁是最贤能的呢?
A. 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B. 登堂入室 千古独步 登峰造极
C. 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 D. 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医院的病历记录显示,这个楚楚可怜的孩子在分娩时掉入了取暖的火盆,全身60﹪深度烧伤,随时有生命危险。
B. 1957年,黄裳被定为右派,春秋鼎盛的他从此搁笔二十年。费尽心血与财力搜藏得善本、稿本,全部被搜刮净尽。
C. 新闻讲究真实性,我们可以有一说一,实话实说,不能牵强附会,借所谓网民之口,说出不经之谈,这样的报道难逃哗众取宠之嫌。
D. 7月21日,我们在迁西见到魏淑敏亲手写给该县党史办的回忆材料,她的父亲魏楚波毁家纾难、一心抗战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
6、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吃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他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 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神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文章的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文章倒数第二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2】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3】“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浓墨重彩渲染了雨前阴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愁惨凄恻的心境。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句写出了诗人被贬浔阳后听到山歌与村笛的感受,用“___________”句写出了听到琵琶女弹出的曲调时的感受。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现了自己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还有不同于世俗的才能修养。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总结种树经验时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表明种植时精心培育,种植后“勿动勿虑”才是保持树木天性的最佳方式。
(3)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姜夔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之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琵琶行》中,白居易在《琵琶行》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日中无聊,暗示其惆怅和郁闷。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3)古诗词中常常用头发斑白表现诗人的愁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2)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论语》云:“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擅长在词作中使用典故,比如“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便是使用了“莼鲈之思”的典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其四)
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时苏辙留京侍父,这是兄弟俩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神丰姿。
B. “芽蘖”“走寻”写牵牛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畏”的具体表现。
C. “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结合,突出景物特点。
D. 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情趣,又兼理趣。
【2】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 才
清·曾国藩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逮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钅且铻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与病也。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以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励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选自曾国藩《挺经》,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逮下品 逮:比得上
B.以之析薪 析:劈开
C.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 侍:侍从
D.才识足以济世 济:拯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世界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知人善任,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的长处。
B.作者一生喜用品格忠厚者,到老年时才体会到高深的德行有时也会无处运用。
C.作者对当时人才无法被任用、恶官享尽富贵的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主张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培养好官,作为变革的种子力量。
D.作者引用《淮南子》,意在强调功业、名声都可通过强权手段去获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2)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3)独举目斯世,求以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4】根据第四段,概括作者提出的成为英才的途径。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榜样是条捷径。———塞内加
②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③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毛泽东
④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⑤花好蝴蝶自飞来。———朝鲜谚语
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锋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从中选择两三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