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母鸟第一次生下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巴巴地等待小鸟孵出来。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不可理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是 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B. 国庆之夜,我们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只见整个上海灯火阑珊, 真可谓不夜城。
C.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宇宙中无穷 无尽的奥秘。
D. 解放前,化学家齐仰之过的是深居简出的书斋生活。
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A.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岳阳楼记》)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老师上古典诗词鉴赏课,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使人受益匪浅。
B.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展亮相绵州,众多艺术爱好者粉墨登场,只为一睹敦煌石窟艺术风采。
C.我们非常反对那种专注于艰深晦涩、矫揉造作的文风。
D.对于是否加入校排球队,他和父母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5、翻译⑴⑵两题,用“/”符号将第⑶题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坐 潭 上 四 面 竹 树 环 合 寂 廖 无 人 凄 神 寒 骨 悄 怆 幽 邃。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原创)
(一)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①。
(二)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②,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①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②饮君酒:劝君喝酒。③南山陲:终南山边。
(1)《送友人》中________一词表明自此之后友人将孤身远行,《送别》中________表明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情感却略有差别,请结合诗句分析。
7、综合性学习。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更热衷于电视、电脑和网络所构筑的声光世界,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针对这种现象,学生会发起“好书大家读,书香溢校园”的倡议,其中阐明读书作用的内容需要你来写。(要求:用“读书,可以让……”的排比句式来表达)
(2)为了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仿照莎士比亚的这段话写一段话。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蜡炬成灰泪始干。
(2)会当凌绝顶, 。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运用典故,表现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心情的句子是:“ , 。”
(6)人们常常引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 , ”来表达临危受命,极力效忠之意。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气,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大海大气,不拒绝点滴清澈的泉水抑或浑浊的污水,于是,他的心胸更加广阔,拥有了浩瀚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一棵小草的卑微,于是,他的身姿更加伟岸,拥有了巍峨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一片乌云的阴晦,一只小鸟的聒噪,于是,他的眼界更加廖远,拥有了广mào与无边。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阴晦(______) 聒噪(______) 广mào(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文中“巍峨”的“巍”意思是_______;“卑微”中“卑”的意思是________。
(4)这段文中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麽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②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
③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④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⑤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⑥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⑦难以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⑧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⑨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⑩“他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小朋友都一样。或许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朋友尴尬地说。
⑪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他们会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记忆和情感地点的移动,意味着朋友的告别和人群的刷新,而他们,只是随父母财富的变化,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到另一物理空间。
⑫那天,忽收一条短信:“王开岭,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⑬我愣了,以为恶作剧。可很快,我对它亲热起来,30年前,类似的唤声曾无数次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传统老街上,一个贪玩的孩子每天都会遭遇这样的通缉,除了家长的嗓门,街坊邻居和小伙伴也会帮着喊。
⑭感动之余,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温室童年、园林童年、玩具童年了。
⑮面对现代街区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
⑯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节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1】阅读(4)-(6)段,为什么说“我”童年最大的快乐在放学路上?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第8自然段中写到“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请结合(8)-(11)段分析作者“惋惜”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直白的语言简要概括、
【3】第(13)段到作者收到短信后“对它亲热起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以“消逝的“放学路上”为题,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家长怎样的希望?请用一两句话精炼表达。
11、阅读《娘,你猜我是谁》,回答小题。
娘,你猜我是谁
①我一出生,就被嫌弃。家里不是养不起,而是父亲认为连生三个丫头很丢人,但父亲仍然找了一个保姆照管我。她姓秦,早年得过天花,一脸麻子。我去之前,据说她已照管过十七个孩子,少则几天,多则几年。她自己也有个儿子,叫小海,当时已十二岁。
②那年我病了,高烧不退。她把我用毛毯一裹,就去找我的父母。我父亲那天远远看见麻脸女人背着我来了,竟然飞奔进屋,把门重重地关上。我得的是急性肺炎,住院押金交了三千。那天她把我背回家,一边骂,一边找出自己的存折,然后带我直奔医院。我病好后,发生了更严峻的事——父母拒绝认我这个女儿,更拒绝再提供当初说好的五十块钱生活费。她冲到我亲生父母家,握紧拳头砸门。可我那伟大的双亲就是有本事任她砸,不出一丝声音。
③我知道她辛苦,每天凌晨不到五点就起来做凉面、磨凉粉,然后推着小车出去卖,直到半夜才回来,能不苦吗?她也快五十岁了。大学四年,我是咬着牙读的,不仅刻苦,而且坚持勤工俭学,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找她要生活费。她还是按月寄钱来,我攒到一定数额,自己添上一些再打回去。她惊诧,打电话来质问,并说:“你要不学好,在外面挣些不三不四的钱,我就和你拼了。”每次我都气得哭一场。
④她老了。我满三十岁那年,她七十岁整。她得了很严重的白内障,走到她面前,除非叫她,否则她是看不清你是谁的。
⑤小海买了新房子,她执意不搬过去一起住。现在她的房子面临政府拆迁,看来想不搬都不行了。小海说,为此她生气得不行,整晚整晚看着她磨凉粉的旧家什,嘴里念叨着:“我用这套家什养活了一儿一女,现在儿子是老板,女儿是老师,多大的功劳,如今说丢就丢了吗?”听了这话,我鼻子发酸——她从来没有当着我的面承认我是她的女儿,因为总想着我不是她生的,长大了,势必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去。
⑥那扇院门这时缓缓地打开,我看见小海那年轻的媳妇,扶着她慢慢走出来。她一边走一边说:“我先说好,去你们那儿住可以,但我磨凉粉的家什也要带过去。”小媳妇点头:“成,咱带过去。”她又说:“你以后在家不准喷香水,我闻了头晕。”
⑦小媳妇说:“成,不喷。”
⑧她接着说:“晚上十点以后必须睡觉。灯开着我晃眼。”
⑨小媳妇说:“咱去做手术,把白内障摘除。”她嚷起来:“手术吗?你想害死我呀……”
⑩我笑着笑着又忽然想哭,于是快步跑过去。她眼睛不好使,可听觉很敏锐,警觉地问:“谁?”我吸一口气,扑过去抓住她的胳膊,说:“娘,你猜。”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紫苏水袖,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来刻画“娘”的形象。
B. 第⑥段“娘”搬家要带着“磨凉粉的旧家什”,与第③段“娘”做凉面、磨凉粉相呼应。
C. 除了结尾外,文中都是用“她”来指代“娘”,这体现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D. 文章对“娘”唯一的外貌描写是“一脸麻子”,这有损于“娘”的形象。
【2】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我被父母送给娘→ →娘担心我钱的来路→ →我终于喊她“娘”
【3】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举出一例。
【4】第⑩段中,“我笑着笑着又忽然想哭”,“我”为什么笑,又为什么“想哭”?
【5】文中的“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来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明白——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席慕蓉)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