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古代两种兵器。“说”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体,如《爱莲说》。
B.沿小路来到浦口河段,只见水波粼粼,岸上麦穗泛起层层麦浪。——一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C.孙伟的自行车根本没有锁。——这句话没有歧义。
D.《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信,蕴含着无限期望之情。《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畸形 不修边幅 秀颀 画龙点晴
B.默锲 摩肩接踵 狩猎 朝朝暮暮
C.演绎 鹤立鸡群 徘徊 为富不仁
D.修葺 大相径庭 狼籍 如释重负
3、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②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
③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④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⑤“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
⑥我们为什么活着?
A. ⑥②④③⑤① B. ⑥⑤①③④② C. ②④①⑥③⑤ D. ④②⑤⑥③①
4、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B.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成稿后,在邮寄过程中曾被邮差弄丢过。
C. 面对大人国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并向国王推荐可以使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火药枪炮,但被国王一一否定。
D.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其中铁扇公主因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重亲情。
5、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汤:______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______
(3)略无慕艳意 略无:______
(4)预君子之列 预:______
(5)假诸人而后见也 诸: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4】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7、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寻“和”之意)
古今中外有许多弘扬“和谐”的名言与名人故事,请你找出下面所给名言或故事中与“和”无关的一项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和为贵,谐为美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2)(践“和”之行)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彰显“和”的内涵,学校准备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从师生和学校两方面各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和”之用)
每个同学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请你以“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仿照已给句形式,根据下文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活的渡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8、古诗文名句积累。
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白《行路难》)
②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 》)
③有时我常常想:它的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④陶渊明《饮酒》中展示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及旷达心胸的诗句是 , 。
⑤《愚公移山》中愚公认为大山可以移除的原因是 , 。
⑥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雄浑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A春和夏都很肉感,特别能喂养视觉。秋和冬,尤其是冬,这两个季节似乎就是用来砥砺精神的。在秋冬,肃杀和酷寒之气里,人似乎只能靠精神而活。在冬天,人是内敛的,节制的,向内而生。向内而生,就静寂了,就有了禅味和圣人气象了。所以,秋天宜相思怀远。
②《诗经》里,写恋爱追慕多数是春夏季节。到了秋天,就是怀远了,可望不可即,人活得形而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忧伤,放在春天和夏天都不够清远悠扬。
③冬天宜喝茶读卷下棋悟道,还有,就是侍弄书法。书法应是冬季诞生的,我猜。你看那些线条,好像落光了叶子的树枝,粗粗细细,曲曲折折,或旁逸斜出,或肃严端然。这些冬日苍黄天底下的黑色树枝,被一抽象,一组合,就成了宣纸上黑色的字。
④楷书端然舒朗,可匀匀透进日光,它是江南的山地上整齐栽种的桑。桑叶已凋,蚕已结茧。B缓缓向上的山地上,只剩下这些行列整齐的桑树了,像日子一样简洁寻常又蓬勃有序。
⑤行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冬天的柳,月是冬天的月,既风情飘逸,又有一种苍老与霜意。它有一种柔韧的骨感,又仿佛是旧时士人,身在江湖,心系庙堂。
⑥草书,好像大雪来前,狂风一夜,山山岭岭的松枝都在一身怒气地舞着,在风里舞着,柔中带刚。古筝曲《林冲夜奔》听起来,就有一种野气和生气,像草书。
⑦篆书是《诗经》里“风雅颂”中的“颂”,庄严贵气,深厚圆融,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冬日进行一桩古老盛大的礼仪。或者是在讲述一个上古的神话传说,讲精卫填海,讲女娲补天,深具大气象。⑧隶书工整,透着方正平和之气,有些四海一统的意思。那横竖撇捺之间,很是规整,仿佛是说,服装统一了,语言统一了,度量衡也统一了,从此纲常井然,该放羊的去放羊,该织布的去织布。
⑨古人真是太聪明,把那么多的事物和人情抽象成线条来——组合成为汉字。留下我们后人没事干了,干歇着又无聊,枯冬又漫长,大雪封天地,只好喝茶,下棋,练练书法。或者画画水墨,把那黑色的线条稀释延展开来,成为面,成为一纸江山。
⑩如果说,各种闲雅之事也都有归属的季节,我以为,刺绣属于春天,书法属于冬天。戏曲属于春天,读史属于冬天。
⑪刺绣属于春天,因为它绚烂明媚。冬天若是刺绣,太苦,苦到让人忘记了刺绣本身的美。唐诗《贫女》里有句子: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的刺绣已是谋生,想必时时会被催要而赶工期,深冬腊月也要绣。
⑫戏曲属于春天,让人想见两情相悦的美好。就像《牡丹亭》,因爱在春天死,还会因爱而生,迟早都是要相见的。有一年冬天,路过一乡间戏台,见有红男绿女在台上迤逦走动,因了彼时的天寒野旷,我总觉得那演的是《孟姜女哭长城》一类的苦情戏,即使有欢颜,也只是暂时。好戏要在春天演。
⑬冬天就留给书法吧。在冬天,雪一下,天地就空了,人也生出了失重的虚无感。在这茫茫的白的世界里,能对抗的,只有黑色。当一页米白色的宣纸展开,一管羊毫喝饱了墨就动身——它迈向宣纸,那步伐,疾走是草书,漫步是小楷……
⑭每一根线条,或禅或道,都像是阅尽人世沧桑的人最后蓦然回首,转向内心寻找出路。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刺绣属于春天,书法属于冬天。戏曲属于春天,读史属于冬天。”
【2】阅读文中的画线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①段A句中的“肉感”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④段B句。
【3】作者笔端处处含情,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请摘录其中一处,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以下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合适作为本文的题目?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A一纸江山 B书法之冬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魂牵梦绕的好滋味
朱天衣
①人的口味,受家庭影响最甚,特别是小时候父母喜爱的美食,常常成为你此后的念想,令你终生难忘。
②在猪还未被大量饲养前,所有内脏都是被视为珍品的,那时还未被抗生素污染的猪肝,甚至是被当作补品看待的。记得每当父亲熬夜通宵写稿,隔天早晨母亲便会为他煮一碗佐以姜丝、小白菜的猪肝汤补元气,A.那汤是如此诱人,常让我忍不住在一旁看。母亲总会分一小碗汤给我,碗里虽只有青绿的小白菜,但那份香气已够我解馋了。这份记忆让我长大后,对猪肝、小白菜完全无法抗拒。不管是热炒、煮汤,小白菜永远是青蔬中的首选,至于猪肝或卤或煮也是诱人异常,即便它是堪虑的食材,仍令我好难不动箸。这全拜儿时记忆所赐。
③自小常听父亲说起属于他的乡愁滋味,醋熘鸡子儿加些姜末可解想吃螃蟹的瘾(顶好让蛋白蛋黄分明些,再保持些稀嫩,就完全是大闸蟹的风味了),腌渍后的胡萝卜炒鸡丝则别有一番风味,香椿拌豆腐也是家常美味。
④最让父亲念兹在兹的是荠菜,从小听父亲形容它的好滋味,直至回到老家才终于明白它令人魂牵梦绕的理由,以鸡子儿香煎最能显出它的鲜美,那是一种难以形容、会让人上瘾的滋味。回得台湾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觅,才终于搞懂,此仙株产期忒短,晚冬初春时节才看得到它的芳踪。
⑤我曾试着在自家院子撒种,培育了几年总不成气候,收集半天只够炒一盘鸡蛋;后来把眼光向外放,才发现它成群结队地出现田埂、路边、公园的草丛里。荠菜喜欢生在贫瘠的、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乍一看,像一个个绿色的蜘蛛网贴在地上。每到农历二月底三月初,荠菜就绽开了美丽的白色小花,花香虽不浓郁,但凑到鼻尖闻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至此,开车分心得很,但也因此找着了许多荠菜群聚地,竟然足够包起饺子来,只是遗憾已无法和父亲分享这份奢侈。
⑥童年的端午,母亲包的是标准客家粽,蒸熟的糯米拌以炒香的虾米,以及切成丁的香菇、猪肉、豆干、萝卜干,再包进粽叶中蒸透,相对于别人家大块肉还加了咸蛋黄的粽子,这客家粽还真有些寒酸。而父亲包的粽子更是简洁明了,除了圆糯米什么都没有,煮到透烂蘸白糖吃,唯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它那造型,呈长圆锥形,B.被父亲命名为“胜利女神飞弹”。但等到长大,大鱼大肉吃怕了,才发现客家粽的香是其他门派的粽子无法比拟的,至于父亲的白粽子,更是愈年长愈能品出它的清香隽永,单纯的糯米香、粽叶香,佐以绵密的白糖,是足以让人翘首巴望一整年的。
⑦有次去芬兰,一下飞机便听闻,早到的几位记者已在四处寻找中国餐馆,被我狠狠嘲笑了一番——中国人总是如此,好不容易出国,不好好享受异国美食,却只想回到自家厨房取暖。不想,才吃了两天的培根、火腿、面包、沙拉,我的脾胃也犯起了思乡病;还好有先见之明,带了几包泡面,晚上回旅馆,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下肚,真是南面王不换。
⑧待到第六天,终于自打嘴巴地跟着那些记者朋友,觅得一中餐馆,打开菜单,吓死人的贵,但一行六人包括我在内谁也没抱怨,全员埋头大吃,盘盘见底,约莫把人家的饭锅也给清空了。
⑨所以牛牵到纽约还是牛,自小养成的胃口,就像烙印般,想祛除都难,这大概在中国同胞身上尤为明显。
(选自《意林》2015年第23期)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中加点的“堪虑”的意思。
【2】第④段中,加点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写出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⑤段中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4】有人说,第⑥--⑧段的内容与前文回忆小时候父母的美食不符,应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5】仔细阅读A.B两处画线句,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填空。答案请写在下面空格处。
人物 | 事件 | 描写方法及作用 |
母亲 | ⑴ | ⑵ :⑶ |
父亲 | ⑷ | 正面描写:表现父亲的幽默风趣 |
⑴
⑵
⑶
⑷
11、现代文阅读
少年游
……
在我们的左面,住有一家砍砍柴,卖卖菜,人家死人或娶亲,去帮帮忙跑跑腿的人家。他们家里的顶小的一位年纪比我大一岁,名字叫阿千。他虽只比我大了一岁,但是跟了他们屋里的大人,日日去茶店酒馆,婚丧的人家,也老在进出。我每天见他从我们的门口走过,心里老在羡慕,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同他一样的和大人夹在一道呢!
春天的早晨,母亲上父亲的坟头扫墓去了,祖母也一清早上了一座远在三四里路外的庙里念佛。我只一个人立在门口,看有淡云浮着的青天。忽而阿千唱着戏,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之类,从他的家里出来,看了我的那种没精打采的神气,他就立了下来和我谈天,并且说:“鹳山后面的盘龙山上,映山红开得多着哩;并且还有乌米饭、彤管子、刺莓等等,你跟了我来罢,我可以采一大堆给你。你奶奶,不也在北面山脚下的真觉寺里念佛么?等我砍好了柴,我就可以送你上寺里吃饭去。”
阿千本是我所崇拜的英雄,而这一回又只有他一个人去砍柴,天气那么的好,现在一听到了这个提议,自然是心里急跳了起来,两只脚便也很轻松地跟他出发了,并且还只怕女仆要出来阻挠,跑得比平时只有得快些。出了弄堂,向东沿着江,一口气跑出了县城之后,天地宽广起来了,我的对于这一次冒险的惊惧之心就马上被大自然的威力所压倒。这样问问,那样谈谈,阿千真像是一部小小的自然界的百科大辞典,而到盘龙山脚去的一段野路,便成了我最初学自然科学的模范小课本。
渐走渐高了,山上的青红杂色,迷乱了我的眼目。日光直射在山坡上,从草木泥土里蒸发出来的一种气息,使我呼吸感到了困难。阿千也走得热起来了,把他的一件破夹袄一脱,丢向了地下。教我在一块大石上坐下憩着,他一个人穿了一件小衫唱着戏去砍柴采野果去了。我回身立在石上,向大江一看,又深深地得到了一种新的惊异。
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呢?
我一个人立在半山的大石上,渐听得阿千的唱戏声音幽下去远下去了,心里就莫名其妙的起了一种渴望与愁思。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像在天边似的远处去呢?到了天边,那么我的家呢?我的家里的人呢?同时感到了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乡井的离愁,眼角里便自然而然地涌出了热泪。到后来,脑子也昏乱了,眼睛也模糊了,我只呆呆的立在那块大石上的太阳里做幻梦。
这种接连不断的白日之梦,不知做了多少时候,阿千背了一捆小小的草柴,和一包刺莓映山红乌米饭之类的野果,回到我立在那里的大石边来了;他脱下了小衫,光着了脊肋,那些野果就系包在他的小衫里面的。
他提议说,时候不早了,他还要砍一捆柴,且让我们吃着野果,先从山腰走向后山去罢。慢慢地走到了山后,向寺里看了一眼,阿千就放下了那捆柴,对我说:“他们在烧中饭了,大约离吃饭的时候也不很远,我还是先送你到寺里去罢!”
我们到了寺里,祖母和许多念佛婆婆,都张大了眼睛,惊异了起来。阿千走后,她们就开始问我这一次冒险的经过,我也感到了一种得意,将如何出城,如何和阿千上山采集野果的情形,说得格外的详细。后来坐上桌去吃饭的时候,有一位老婆婆问我:“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么?”我就毫不迟疑地回答她说:“我愿意去砍柴!”
故乡的茶店酒馆,到现在还在风行热闹,而这一位茶店酒馆里的小英雄,初次带我上山去冒险的阿千,却在一年涨大水的时候,喝醉了酒,淹死了。时间是不饶人的,盛衰起灭也绝对地无常的:阿千之死,同时也带去了我的梦,我的青春!
(节选自《达夫自传(第二篇)》,有删改。作者 郁达夫)
【1】仅年长“我”一岁的阿千为什么会被视为小英雄?请阅读全文,概述阿千的“英雄”表现。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忽而阿千唱着戏,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之类,从他的家里出来,看了我的那种没精打采的神气,他就立了下来和我谈天……(“没精打采”一词有什么意味?)
(2)我就毫不迟疑地回答她说:“我愿意去砍柴!”(此时的“我”为什么回答得“毫不迟疑”?)
【3】本文写作时,作者已人到中年,在叙述和描写时,却努力用童年的眼光看人观景,寻找自己成长的轨迹。请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并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4】结尾处,作者因阿千的死慨叹人生盛衰起灭的无常。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下边的“本文开头”和“作者日记”,阐述你的阅读体验。
【本文开头】
前面有一条富春江绕着,东西北的三面尽是些小山包住的富阳,虽则是一个行政中心的县城,可是人家不满三千,商店不过百数;一般居民,全不晓得做什么手工业,或其他新式的生产事业,所靠以度日的,有几家自然是祖遗的一点田产,有几家则专以小房子出租,在吃两元三元一月的租金;而大多数的百姓,却还是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同蟑螂似地在那里出生,死亡,繁殖下去。
【作者日记】
午前接长兄书,劝予勿作苦语;又云:富春无大人物,为地方山水所缚也。
——(写于1918年10月14日)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临近中考,班主任宣布了一系列新的严格班规制度,对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学们议论纷纷。
小明说:“自律的同学是不需要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的”。
小红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太自律的人过得太辛苦了”。
小强说:“中考在即,还是有点约束好啊!会让我更自律,更容易在考试中取胜”。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 6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