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在学业上给了鲁迅无私的帮助。回国后,鲁迅一直保存着他的照片,表示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
B.因人参果树被推倒,唐僧师徒被阻五庄观,孙悟空多方求助,请来观音菩萨救活了果树。最终镇元子和唐僧结为兄弟,并请各位仙家品尝人参果。
C.保尔·柯察金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他身上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D.《骆驼祥子》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 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 文章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 作者在文中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 “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D.杜牧在《赠别》中写道:“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
② 邹忌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
③操十金而往卜于市(__________________)
④ 田忌遂走(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 “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验其辞于王前
A. 欲有求于我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 深藏于岩穴
D.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孙 闬 乃 使 人 操 十 金 而 往 卜 于 市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5】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结合选段内容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6、(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元旦①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②,今朝岁起东③。
我年已强仕④,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①本文写于开元十五(727)年春节,是诗人去长安应试时的亲身感受。元旦:元日,农历正月初一。②斗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③岁起东:北斗星斗柄朝东。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1)这首诗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说说尾句“共说此丰年”中有哪些含义。
7、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级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观点论辩)
(1)现在,很多青少年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请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
(2)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甲]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乙]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传统文化习俗。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会产生多种积极影响:既能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需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才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才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
(习俗联想)
(3)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元宵节:上联: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_____
中秋节:上联: ____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
8、古诗文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悬泉瀑布,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5)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8)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9)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10)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都不能改变,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李铎
①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②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③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④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⑤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⑥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本文有删改)
【1】阅读①-②段,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对王国维先生提出“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褒贬不一。
B.朱光潜先生既肯定王国维的“不隔”,又否定王国维的“隔”。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使“语语都在目前”。
【2】阅读③-④段,下列对文中“隔”与“不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会“隔”。
B.诗人对在创作时“文不逮意”,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就会“隔”。
C.读者用“目”去搜索,使“语语”进入意识,透过语言渐近美的“境界”,即为“不隔”。
D.读者的直觉能感知诗的画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理性分析,即为“不隔”。
【3】阅读全文,下列对诗人如何才能写出“不隔”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有赤子之心,通过直觉能够感悟到宇宙人生的本质。
B.诗人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写出自然晓畅之词句,避免词不达意。
C.诗人写诗时,要少用替代字,使诗人与读者的直觉感受一致,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D.诗人写诗时,要听从自己的直觉,让读者“雾里看花”,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10、文学类作品阅读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_________)→(__________)→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3】(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4】(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1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①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订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②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③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钩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培育最优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经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
④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长相和身材,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际著名秀场——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特界独树一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⑤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生。
⑥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钧一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
⑦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订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没有突发、没有变化,既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文/魏薇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第19版)
【1】通读全文,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在文章第②自然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
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3】请根据文章第⑤自然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铟在轮椅上就禁铟了他智慧的大脑。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完美,对于人生不完美,你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12、将下面题目补充完整,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题目:带着 前行
要求:补充一个词语;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