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德阳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B.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作品集。

    D.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 2、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中学生作文中错别字俯拾即是,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B. 为牟取暴利,这个地下工厂疯狂造假,其造假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C. 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D. 爱因斯坦用“大自然点燃宇宙”的描述,使原本深奥晦涩的宇宙天体运行过程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3、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C.“清晨的天空很清静,云朵在悠闲地散步,偶尔有几只鸟儿掠过。”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句子由不同的成分构成,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句中“在长期的奋斗中”做补语。

  • 4、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气/慷淋漓       /锐不可

    B.拜/怒不可             妍/为人知

    C.阴/人不倦       /众取宠

    D.由/忧心             锢/忍俊不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段。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不知何人也   潭中鱼可百

    B其境过清 全石为底

    C.记之而去     重修岳阳楼

    D谷传响,哀转久绝 皆若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人为序安排材料,景随境迁,条理清楚,结构紧凑。

    B潭底由一块块大石头构成,靠近岸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千姿百态,岸边有古树翠蔓覆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C文章动静结合地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游鱼,传神地写出了鱼的活泼灵动,同时又令读者对潭水的空明澄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D柳宗元游小石潭,观潭赏鱼,虽然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他被贬官后内心那种孤凄悲凉之情依然无法排解。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颔联中的“溅”“惊”两个字。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填空。

    他是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归隐田园,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他就是_______,是______________诗的开创者。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刘方平《月夜》中写出乡村春夜的清新活力,表达欣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旅夜书怀》中以壮阔之景反衬诗人孤寂、悲愤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轮车碾出的金牌路

    ①9月28日,中国女排第十次登上世界之巅。朱婷以出战9场进攻得分153分、扣球成功率54.84%力压所有主攻手的出色表现,荣膺2019年女排世界杯最佳主攻手,并蝉联最有价值球员。朱婷取得如此杰出成绩,是父亲,用他那辆农用三轮车,碾出了她的金牌路

    ②朱婷出生于河南省一个贫困的乡村,父母是地道淳朴的农民。

    ③2007年2月,父亲听了班主任的建议,驾驶家里的农用三轮车,载着13岁的朱婷赶往周口体校。二月的河南春寒料峭,冷风嗖嗖从耳畔刮过。

    ④周口体校的教练对朱婷非常满意,他兴奋地说:“朱婷是我见过的最有天赋的排球苗子!”然而,当得知每年学费高达1万元时,朱婷悄悄拽父亲衣角:“爸,我不上体校了,咱们回家吧。”父亲笑着说:“放心,会想办法。”

    ⑤但家里积蓄有限,第二天,父母俩去亲戚家借钱。经过三天的奔波,终于艰难凑齐了1万元,满怀憧憬地将朱婷送进周口体校。

    ⑥此后,朱婷成了体校训练最刻苦的孩子,每天起跳、挥臂扣球达400余次;双休日,别的同学回家休息,朱婷经常一个人在训练馆练习掂球、发球,球技突飞猛进。

    ⑦从小吃爸妈亲手做的馒头、腌制的咸菜长大的朱婷,格外想吃家里的馒头和咸菜。一次电话里中,朱婷无意中对父亲吐出这一欲望,父亲听了后,就开始每星期给女儿送馒头和咸菜。每逢星期六凌晨两点,父亲就驾驶家里的农用三轮车,带着自制的馒头和咸菜赶往体校。

    ⑧从家到体校有98公里,朱安亮每次往返需8个小时。一次突降大雨,三轮车卷起的泥浆溅了他一脸一身。他到一处公共厕所里,将脸颊和棉衣棉裤上的泥点擦洗干净,继续赶往学校……回到家,他高烧达40°C,病了整整一个星期。

    ⑨2013年6月,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打响,中国队在时隔18年后再次夺魁。作为队里的头号得分手,朱婷荣膺最佳得分、最佳扣球以及MVP三项大奖。赛后,国家女排主教练郎平,破格将朱婷召入国家队。

    ⑩朱婷虽身高突出,体重却只有70公斤,两只胳膊瘦得像麻秆,训练时间一长就体力不支。父亲焦急万分,在电话里向教练询问对策。教练告诉他:“朱婷训练强度大,营养跟不上,最好给她补充蛋白粉,否则会影响运动成绩。”父亲听说后,将家里新收的玉米卖了,买了4罐蛋白粉,并带上母亲积攒的200枚土鸡蛋,驾驶农用三轮车,走了3天3夜,赶赴1600里外的北京。饿了,他就靠自带的大饼、榨菜充饥;渴了,就去路边小饭店要一碗白开水喝;夜深了,他就和衣躺在农用车上……此后他又先后三次驾驶三轮车,进京给女儿送营养品。

    (11)在父爱滋润下,朱婷的体重增加到75公斤,肌肉力量明显增强,扣出的球像一发发威力无穷的炮弹。出众天赋加上魔鬼训练,让朱婷渐渐成为中国女排最让人放心的头号主力。

    (12)2015年9月,中国女排时隔11年之后再次登上世界巅峰。进攻核心朱婷当选为MVP,被誉为“世界第一主攻”“世界女排超级球星”。

    (13)2016年7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次夺得金牌。朱婷再次惊艳世界排坛,再次当选MVP。

    (14)鉴于朱婷在国际排坛的地位,相关部门将父亲接送朱婷的农用三轮车,当成特殊见证物永久收藏。工作人员来取车时,朱婷央求父亲:“爸爸,我想再坐一次你的三轮车。”父亲发动破旧的三轮车,载着女儿围着村子转了三圈。

    (15)坐在颠簸的车厢里,听着熟悉的“突突突”发动机声,与父亲走过的风雨岁月汹涌而来……每一道车辙,每一声“突突”作响,每一缕青烟,就是朱婷与父亲一段难忘的故事。这辆农用三轮车,碾出了朱婷的奥运金牌路,也碾出了朱婷的人生梦想。

    1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围绕父亲的农用三轮车记叙了四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三轮车被永久收藏前,父亲再次载着朱婷围着村子转了三圈。

    3第⑩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标题“三轮车碾出的金牌路”的含义。

    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三轮车为线索展开事情的记叙。

    B.赞美了父亲全力支持女儿的可贵精神。

    C.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默默奉献的人。

    D.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家人的鼎力相助。

  • 10、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入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请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其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中心论点?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4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6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事例,如果把第⑤段和第⑥段的例子交换一下,可不可以?为什么?

     

  •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金建云

    ⑴“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⑵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⑶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⑷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⑸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⑹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⑺再次,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和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文中所介绍的幼时记忆容易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牵手,是相携,也是责任,是温暖,是引领......

    放手,是放开,也是理解,是信任,是等待......

    牵手,放手,都是爱的姿态;哪一种更打动你?

    请以有一种爱叫作 牵手或者放手二选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600字以上(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