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 荆轲知太子不忍
2、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加户部尚书(不久)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太子之位)
B.会廷臣方争建储(恰好)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发送公文)
C.囊示登云(给……看) 旋以太傅致仕(交还官职)
D.使谕以指意(告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累瘫在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C.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发现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
4、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疾:疾病
5、小文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这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者和学子的谆谆教导。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学习知识要有宽度,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防止浅尝辄止。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圈于课堂,教师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近代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改革开放初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对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学生首先要有独立的见解,卓越的见识,再不断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终能获得智慧。
C.培养学生的见识,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学生勇于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学习。
D.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青年人应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
B.文章第二段列举数据,意在说明“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人们需要不断学习。
C.文章第三段通过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阐明学习知识注重宽度,更要重视深度。
D.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层层推进论述了青年人要增长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士如果不能做到不断学习,创新,也终将会落伍被淘汰。
B.学生不能局限于“学好数理化”,还要不断打开视野,扩大知识的半径,重视深度钻研。
C.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摒弃僵化学习,注重慎思明辨。
D.用增长知识见识锤炼学生的真本领,就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7、根据语境提示,补写内容:
(1)《诗经·氓》中用斑鸠吃多桑葚会昏醉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因用香蕙作佩带被贬黜,有因采集白芷悲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启发”一词来自《论语》,《论语·述而》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③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许多不平凡日子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回忆过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
(3)《雨巷》中,描写与我有相似性情的“她”姗姗出现了的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别康桥》中通过比喻来写柳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别康桥》第一节中,诗人用人们习惯性的告别的动作,对康桥说“再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6)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
(7)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 。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卒章显志,表现了不苟合于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处世态度。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到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2】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3】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的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节选语段的【二煞】为例,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13、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 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 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 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 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 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 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幸福,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拼出幸福的图画。
请以“我的幸福拼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字数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