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
B. 听到老师不点名的批评,小明如坐针毡,感到十分难过。
C. 春游的路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D. 华山以险闻名天下,走在山梁上,就是再大胆的人也难免战战兢兢,产生恐惧感。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军事家高度重视军队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其中就包括金鼓制度的建立和训练。但是, 。
A. 出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B. 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C. 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车”“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
D. 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车”“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B.热剧《小舍得》折射出千千万万个家庭每天直面的教育命题。
C.5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测试赛中中国女排以锐不可当之气势3:0完胜日本队。
D.市图书馆广开言路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地方文献,以便系统收集地方文献资源,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项是( )
A.云雀通宵达旦的啼唱,却从来不知疲倦。
B.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C.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D.溶洞里的各种钟乳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白熊,无不惟妙惟肖。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①,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日:“夫人犹在也。”统日:“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②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日:“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日:“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骆统传》)
【注释】①适:出嫁。②事适母:服侍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面而不顾( ) (2)数问其故( ) (3)文多故不悉载( )
【2】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视之
B.何陋之有
C.辍耕之垄上
D.公将鼓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统为之饮食衰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4】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5】你认为骆统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甲、乙两首诗如何分别写出泰山之高和飞来峰的塔之高。
【2】甲、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都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7、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②【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一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③【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入两个字。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8、用诗文原句填空。
(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7)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诗人常讲究意象的着色,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就有“ , ”的诗句, 黑与金的对比色,产生了明丽鲜艳的效果。
9、没有绝对的劣势
①著名作家刘墉说:“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如果善加分析把握,反倒可能成为一种先天优越的条件。”人生不可能完美,缺点人人都有,缺点无处不在,有缺点的人是真实的,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人的优势与缺点都并存着,我们不必为自己的缺点而悲哀,优势与缺点是相对的,就像每一个珍珠上存在着黑点一样,没有了黑点也就没有了珍珠,没有了瑕疵与缺憾也就没有了美好的人与事。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关键要学会充分利用劣势,把缺点变成有利条件。
②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其唱功苍劲挺拔,浑厚有力,豪迈谐趣,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在其表演艺术渐趋成熟、日臻完美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嗓子哑了。
③对一个以唱为主的戏剧演员来说,“倒仓”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此,有的人不得不改行,有的人则或靠耍花腔来遮丑。许多人都以为周信芳从此会一蹶不振,演唱生涯或此结束。然而,众人都想错了。周信芳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一不气馁,二不取巧,决心闯出一条新路来。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在唱腔上讲究气势,学“黄钟大吕之音”。为此,他首先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练气,做到发声气足洪亮,咬文喷口有力。又特别在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方面努力学习,确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气质。经过长期的钻研和探索,周信芳不仅没有受到“倒仓”的限制,反而形成了苍劲强烈、韵味纯厚的特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麟派艺术,让众人赞叹不已。
④当一件事情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机会到来的时候。嗓子哑了,成了周信芳的一个劣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他的优势:他可以尝试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可以不陷入思维定势中,闯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许多时候,一个人的优势往往是他的劣势,而劣势恰恰是他的优势。前提是,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人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没有行动之前,就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现在处于劣势而烦恼,只要你努力,一样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弱点成为闪光点。
⑤优点和缺点总是同时存在的,可它们的呈现需要参照物。聪明的人不但能清醒地认识它们,往往还能把缺点变成优点,巧妙地展现出来。某种情况下的缺点,换一个场景可能就是优点了。比如一个说话大嗓门的人,在嘈杂的地方或是需要找人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⑥一个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后,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著名作家刘墉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句话应放在哪段的末尾?说明理由。
学会审视自己,打破思维常规,就能像美丽的凤凰那样,总是昂首挺胸地展示着绚烂的羽毛,让所有的人忘记,它还有一双丑陋的脚。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受到的启示。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1、(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市花:昔日素馨今日木棉
在广州人心目中,公认的千年市花是淡雅柔美的素馨、百年市花为英雄豪迈的木棉。
坊间“市花”素馨艳压千年
《本草纲目》里说,素馨“枝干袅娜,叶似茉莉而小,其花细瘦四瓣”。素馨原名“耶悉茗”,早早从西域漂洋过海来到广州,自秦汉年间到清末,两千年来占尽了广州人的宠爱。旧时的广州城西和珠江南岸,有专门种植素馨花的“花田”。
公元前196年,开越大夫陆贾出使岭南时,就发现岭南不分男女老幼,个个都爱以鲜花簪头,而他们戴得最多的就是素馨花。唐宋年间,城西花地渐得开发,出现了成片成片的花田,花农种得最多、卖得最多的还是素馨。明代,广州的各大城门口开始有了花市,用清初大儒屈大均先生的话来说,这些花市“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量”,每天要卖出几百担之多。屈先生的话或许夸张了些,但说素馨是城门花市当之无愧的主角,谁也无异议。直到清代中期,“珠悬玉照”的素馨花田仍是许多诗人笔下最美的风景,女孩儿戴在头上的素馨花梳、美容用的素馨油、装点家居的素馨花碟、过节点的素馨灯、喝的素馨茶……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怀想不已。
想象一下,在这两千年间,不管哪朝哪代,如果官方有兴趣来评选一下市花,老百姓定会投票给素馨。素馨是老广州最悠久、最美丽的花事记忆,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民间“市花”。
建市后木棉首膺市花殊荣
素馨虽在广州得宠两千年之久,但从清末开始,随西洋花卉、新式饰品与合成香品潮水般涌入广州,便失宠了,到了今日,几乎被人遗忘。现在,提起市花,我们想到的肯定是木棉。其实,从古至今,木棉也深得广州人的喜爱。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岭南先民就用木棉花絮纺出了洁白如雪的“广幅布”。盛唐年间,越秀山麓广种木棉,花开时节,满城男女老少都喜欢来此踏青,还有文人写下了“木棉花上鹧鸪啼,木棉花下牵郎衣。欲行未行不忍别,落红没尽郎马蹄”的诗句,令人回味无穷。
木棉花被称为“英雄花”,最早出自400多年前抗清志士陈恭尹的《木棉花歌》,直入云霄、火烧天际的木棉花让他感慨万千,于是他挥笔写下“粤江二月三日来,千树万树朱华开……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花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的千古名句,木棉“英雄花”的形象就此定格,并流传至今。
1921年,广州建市,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现代市制的城市;1928年,掀起评选“市花”活动,在这之前,木棉“英雄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广州各新式学校的校徽,就多以木棉为标志。评选活动一开始,市民对木棉花的呼声最高,官方遂于1929年初宣布木棉为“市花”,一来顺应民意,二来,木棉“英雄花”的形象,与广州民众勇敢无畏的精神最为契合,这也是木棉第一次在广州荣膺“市花”之殊荣。
“英雄花”木棉二度加冕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沐之时,广州再次在全市范围内举行市花评选活动。花城市民热情高涨,推荐的候选花卉有58种之多,最终,木棉以75.9%的支持率,被选为市花。其广为流传的“英雄花”形象,1929年首膺“市花”的殊荣,花可入药、花絮可纺棉、木材是栋梁的多重价值,都是它力压群芳、众望所归的理由。
拥有市花冠冕的木棉,与广州人的生活形影不离。许多骑楼的花窗上,雕刻着它的倩影;电视台与航空公司,以它为标志;红棉牌吉他、红棉牌凉果、红棉牌自行车、红棉牌红糖等本土产品曾是几代广州人的美好记忆,如今借由电子商务,木棉再次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选自(《广州日报(2019年1月7日)》,有改动)
链接一:
要成为市花,至少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其次则是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城市形象。
大多数城市确立市花的过程都有一套比较规范而民主的程序。通常先经过市人大常委决定开展评选活动,然后广泛征集备选方案,结合专家推荐、群众投票、部门讨论等方式,最终通过确定。在此过程中,政府机关和普通市民均有同等的参与及发言的权利。因此,最终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广泛的大众基础的,使得所选植物的象征意义上升为地区的文明标志和文化象征。
——选自网络
链接二:
园林设计师吕兆球表示:“我赞成重定素馨为广州市花。”理由是:素馨进入广州已有二千余年,从南汉至民国,在民俗文化上,深深影响每一个广州人,在大量的地方文献及现存相关地名、实物中均有印证。
博友“夏墨生”说:伴随广州人亲密生活了2200年,有极其丰富、深厚、独特文化历史沉淀的素馨花,早已是特殊意义的“广州人”,她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沉淀可以让各种各样的公众广泛参与、品味、体验,她有责任也有能力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广州形象新符号。
——选自网络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素馨花源自西域,来到广州后,在旧时的广州城西和珠江南岸均有专门的花田种植。
B. 清初时,在广州各大城门花市素馨每天被卖几百担,屈大均先生说其是花市的主角。
C. 木棉被称为“英雄花”源自陈恭尹的《木棉花歌》,之后木棉“英雄花”形象流传至今。
D. 广州各新式学校的校徽,在1928年“市花”评选活动之前,多数以木棉作为标志。
【2】下列对材料中“素馨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素馨花由开越大夫陆贾出使到岭南时发现,并引领岭南的民众以素馨花簪头。
B. 素馨花如洛阳牡丹花一样美丽迷人,唐宋年间广州花农种得最多,卖得最多。
C. 素馨花因为成了许多诗人笔下最美的风景,所以许多女孩儿都戴上素馨花梳。
D. 素馨花得宠千年,最终因西洋花卉、新式饰品和合成香品涌入广州而渐被遗忘。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年间,广州城西面的田地适于种素馨花,花地渐得开发,出现了成片成片的花田。
B. 自秦汉到清末,不管哪朝哪代,如果官方有兴趣评选广州市花,老百姓定会投票给素馨。
C. 拥有市花冠冕的木棉,与广州人的生活形影不离,由红棉命名的产品也受广州人追捧。
D. “夏墨生”认为素馨花有丰富的内涵和沉淀,它必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广州形象的新符号。
【4】文章以什么行文顺序介绍木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的顺序有何好处。
【5】木棉和素馨哪个适合作为广州市花?请结合其特点及市花评选条件谈谈你的看法。
12、读材料然后作文
离中考只剩一个月。放学回到家,你拖着疲惫的双腿来到书桌前,发现了一张纸条。这是妈妈送给你的一段话,你看完后顿觉斗志昂扬……
请你根据此景,发挥想象,给妈妈写一封回信。
要求:
①内容积极向上。
②注意书信格式,600字左右。
③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