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长春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B.视之(谁)

    C.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

    D.期年之后(满一年)

  • 2、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

    A.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夫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其辛辣的讽刺中包含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隐含了作者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C. “英雄辈出”“工匠精神”“共筑梦想”“绿水青山”,分别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D. 林冲是《水浒传》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从误入白虎堂开始,他中州劫法场,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雪夜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B.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爱这土地》) 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生于斯, 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代表了我们民族的形象,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C.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 诗人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漫长的生 活历程,全诗主要表达了对父母妻儿的绵绵思念。

    D.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心中之所爱,可望而难及——朦胧的爱,惆怅的美,正是此诗的动人之处。

     

  • 4、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驭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C.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 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3)屋舍俨然   俨然:     

    (4)如外人   悉:    

    (5)老人肯相至此   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3(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___为线索。(甲)文按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是通过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4(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共同点吗?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的上片写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用一个①“____”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词人用②“____”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

    【2】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更有无穷的魅力。请赏读下边两副对联,选择适合挂在学校阅览室的一副,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4持节云中, ?苏轼《江城子》

    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______________》)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八则》)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议论文阅读

    谈感恩

    ①最近,得知上海中小学学生守则里增加了“要学会感恩”这一条目。好是好,但要知道:对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书本就能学到的,而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身边的生活麻木不仁缺乏感受,自然也就无从体验“感恩”的情怀。一句话:生活中如果缺乏培植感恩情怀的土壤是不行的。

    ②来自河北省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很多家长与老师也已习惯了付出,并不期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我认为这样做并不足取,因为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她作出的牺牲,也就不会具有感恩的情怀,自然也就不会珍惜所得到的一切。

    ③古人云:施恩不图报。但那仅仅是体现了施恩者的一种高尚品格。殊不知古人还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警句。

    ④我们的民族,历来对报恩者总是肃然起敬的,而对忘恩者一贯是鄙视的,尤其是那些“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人,更为社会所不耻,亦被称之为“小人”。而一旦被众人视为“小人”,那是羞于见人而抬不起头来的。

    ⑤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给我以生命,让我得到一次享受生活的乐趣、享受人生百味,享受生命美好的机会。

    :感谢教过我的老师,因为他们传道解惑,扶我走上人生道路,义无反顾、执着无悔。

    ⑦感谢社会和他人的恩惠:感谢每个曾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过我却并不指望我一声道谢的好心人。

    ⑧倘若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社会的关注爱护,没有众人的帮助,我们何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⑨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良知及条件!

    ⑩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它不是利益交换,更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那番虚情假意。它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它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消融许多的抱怨和不满。若能感受到有人爱你、帮助你、赏识你、关心你、喜欢你,将都会给自己带来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使自己的情感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懂得感恩的人,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换,无法感受到人情的温暖,自然也就无从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⑾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经对数千多人进行了十几年的追踪调查。他们发现心有感恩情怀的人,会自动乐于助人,处处行善,生活快乐且寿命显然延长;相反:不知感恩的人,自私无情、性格孤僻,损人利己;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一点五倍。

    ⑿可见:只有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于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关注、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才能真诚地面对生活、才能热情地给予他人,才能坦然地接受关爱,由此勤奋地学习、工作并快乐地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文意,在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3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感恩之于做人的意义。

     

  • 10、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选段,完成题目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帐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B.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C.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2对“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一篇文艺作品,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

    B.文艺作品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C.文艺作品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D.《离骚》《西游记》等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适合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中所举王维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赏析诗句,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

    B.作者认为如果仅按照字面解释,是领会不到诗的意思的,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C.作者认为应该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D.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11、名著阅读

    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往前走过了六弯,转个弯,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

    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药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旁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

    (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中马二先生本名叫 _____ 。马二先生看见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时是怎样表现的?作者写这一片断有什么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取胜。但在本选文中,似乎没有看到夸张、漫画式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的?作者对马二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宜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1)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给自己一些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章鱼面临敌人攻击咬住不放时,它会向敌人喷墨、变色,仍然无效时,它会不假思索的收缩肌肉,切断其中的触角逃亡而去。海豹原来群居在海岛上,栖息于岩石,但潮水来了,无立足之地,由陆居变为水居,全身作了调适与演化,它不但学会了游泳,还精于潜水。金鱼在宽广的池中不知道有多逍遥,但屈身鱼盆或者鱼缸后,由于转身不便,它会自动瘦身,鳍也变小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